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。而隨所應為現其身。是菩薩行。」菩薩知道斷除法相跟人相、我相、眾生相,但是菩薩並沒有因此而進入空裡面,菩薩的智慧超越這個,祂隨著所接觸到的因緣而示現祂的報身,

n-14-02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八(雞年吉祥)

雖修小乘不捨佛法  是菩薩行

<蓮慈金剛上師2002年11月7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八十一講講經開示>

維摩詰居士在「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」,64頁倒數第四行這一章,談到菩薩的證量跟威儀,在空與不空當中如何去運用,就是菩薩超越小乘行者的不同的地方。

  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。而不捨佛法。是菩薩行。」所謂聲聞跟辟支佛,就是聲聞乘跟獨覺乘,講的就是小乘修行的威儀。一般聲聞的威儀就是現圓頂出家相,我們現在的出家人沒有頭髮就是現聲聞相。雖然現出來是小乘聲聞的威儀,但是不捨掉佛的智慧之法,還是入世去度眾生,因為聲聞跟獨覺完全是修出世的。不捨佛法的意思是把佛乘的方法來教化眾生。

  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。而隨所應為現其身。是菩薩行。」菩薩在修行的果地達到「究竟淨相」;所謂「究竟淨相」就是知道諸法諸相莫非「空」、「無」,諸法不可說,諸相不可求,就是斷離。斷除法相跟人相、我相、眾生相,完全看破,證得最清淨的般若智慧。既然一切法都是空,什麼都沒有,看到眾生的相是空,看見佛菩薩的相也是空,都是空,那還有什麼可說呢?這樣子就會進入斷滅相,就好像小乘的聲聞與獨覺一樣,祂一證得一切空,就進入空裡面,沒有人可度,沒有法可說。但是菩薩的智慧超越這個,不落於空。「隨所應為現其身」就是說,祂隨著所接觸到的因緣而示現祂的報身,「現其身」就是示現報身。所以菩薩才會有一個形象出來,譬如我們要供奉瑤池金母,瑤池金母就有一個報身相。祂既然是宇宙的一種空相,怎麼還有這種相出來呢?這就是隨所應而現祂的身,眾生能接受什麼樣的相,祂就現出這樣的報身相,讓眾生有所見,心生歡喜而啟發他的智慧和緣分。

  觀世音菩薩現的是女相,阿彌陀佛現的是男相,這是祂們應機而現。

  觀世音菩薩的女相非常優雅,莊嚴柔美,這是因為祂要用女性柔的形象感召眾生,讓他們的貪、瞋、癡、疑、慢的五毒自然溶解掉。

  瑤池金母現的也是慈悲的女相,也是以柔的形象去感化眾生。

  金剛是用威猛的相,三頭六臂、十二臂、十四臂、十六臂、多足、張牙舞爪、獠牙外露,形象跟一般不同,這是因為祂要現出憤怒相來降服惡性重、五毒深、難調服的眾生。

n-14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八(雞年吉祥)

  所以,如果有人來佛堂,你就可以這樣給他們說明這種種的相。慈悲的相就是用慈悲法門去攝召眾生;威武就是用憤怒的相去降服眾生;阿彌陀佛是莊嚴、圓滿,代表佛的德性。這些相,從千古以來就示現給人看,雕刻家就把祂雕出來,這是有祂過去的因緣。這就是佛、菩薩轉法輪。祂雖然證得畢竟空現象,但是祂還是慈悲,不捨眾生來現身,來走菩薩慈悲的六度萬行。

  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。而現種種清淨佛土。是菩薩行。」雖然菩薩眼睛看出去的佛土有很多,經典裡描寫的也都不大一樣,但對菩薩來說,每一個淨土都是真如法界,永遠是寂靜的,像虛空一樣沒有分別。那為什麼它要現種種莊嚴美妙的國土出來?這是因為祂們在行菩薩行,隨著祂們要攝召眾生的不同類別而幻化不同的國土。因為佛菩薩的修證是依照祂的一種特別法門,修證成功,成就正等正覺。祂知道可以攝召多少的眾生進來,所以祂化現祂能夠接引的這些眾生最合適,最理想的莊嚴淨土給他們,讓他們能跟著來繫上這個佛緣,使人人能夠在淨土當中成正等正覺。所以佛土雖多,事實上都是永寂如空,都是一樣的。

  佛的國土,我們講是法界。譬如,「凡聖同居土」,「實報莊嚴土」,「常寂光土」,「方便有餘土」,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四種不同的層次。最高的是常寂光土,它是永遠的寂靜光明,其實它是空的。再下來是實報莊嚴土,它是一種報身佛土,是有相的。底一層是方便有餘土,它是混合的,給方便的。最底下是凡聖同居土,是凡人跟聖人雜居一起修行的一個國土。這種種淨土都是菩薩願力所化現出來的。

  像真佛宗,師尊蓮生活佛從二十六歲受到感召,佛緣生出,然後進入佛道,修行證果以後,祂出來轉的佛土就是真佛的佛土,這是很莊嚴的佛土。所以跟蓮生活佛結緣,被度進來的這些大蓮花、中蓮花、小蓮花,大菩薩、中菩薩、小菩薩,他們看到佛非常開心,心生歡喜。在這個國土裡很自由,可以葷素不拘,可以享受快樂的修行方式,不一定要苦行,隨緣可以唱歌、跳舞,也可以稍微喝一點的補酒,也可以看一看電影,遊山玩水,反正它是很隨俗的,蠻開心的。這是我們的根本上師化現佛土的一種作風,這跟其他教派的作風不一樣。總括來說,雖然作風不同,但傳的是真正的佛法,這是最重要的。而這個佛土是要修出你的清淨,不管你走的是樂行之路或是苦行之路,也要保證能修出佛性的清淨。

  師尊建立的佛土,範圍跨越五大洲,世界各地都有,佛土廣大。佛土廣大就需要有一些護法幫祂轉法輪,底下的金剛上師,等於教令輪,是教導眾生,指導眾生的教學的人。每一位金剛上師所要教的當然不能脫離真佛密法,即使自己有獨創的壓箱寶也需要根本上師給你認可,才如法。如果沒有祂認可,自己說我在做夢的時候,菩薩給我教導這些,我是獨門的,其他的人都沒有,快點來跟我學。即使師尊都不會,只有我會,這是不如法的。因為宗派內有些上師是這樣子的,常常喜歡標新立異,每一個人都在傳師尊的法,就是有些人弄與師尊不同的東西出來,令人覺得很混亂搞不清楚,天下就有點混亂。

n-14-01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八(雞年吉祥)

  事實上,凡是這個法,師尊親傳的當然是有證據可依止,但是如果是師尊私底下所傳的,也要有師尊的授權與認可,這樣才對的。

  我想起「金母功」,雖然我不知道在什麼情形下學會的,也不是師尊教我的,但師尊看了以後,第二天馬上給它名字,認可,讓它廣傳。所以我們這樣傳,人家要罵就讓他罵。別的人不知道,就誤以為像人家一樣亂傳,事實上,「金母功」名字都是師尊取的,這是來自於虛空的真實傳授。

  師尊認可的東西,你要傳,就能傳很久,師尊沒有認可,而自己硬說是,即使硬是給你傳出去,它會好像曇花一現,讓你搶了一點點風頭,過一陣子也會被人淡忘掉,沒有辦法流傳。冥冥之中要有佛的認可跟加持力量,才能夠生存,沒有這股加持力量等於背道而馳,是不入流,不能生存很久。

  每一位替師轉法輪的上師們,即使同樣傳真佛密法,也有他們不同的專長。就像菩薩一樣有不同的專長。不一定要模仿別人,學習別人,你要教的東西是自己有獨到心得的真佛密法,這樣是正確的。如果自己沒有修到,看別人做自己就去做,或者是看人家這樣做,自己就想一個很標新立異的做法把人家蓋過去,這是一種災難。因為真佛密法會給搞到亂七八糟,表面上是傳密法,但事實每個人在比拼。他一個說靜坐是這樣坐,另外一個說靜坐是那樣做,眾生今天聽這一個,明天聽那一個,最後變成神經病,修不下去。

  所以說,標新立異在開始時固然可以嘩眾取寵,但我覺得這個風氣不能助長,因為這樣一味地標新,嘩眾取寵,會脫離正道,到最後連自己都不知所講的方法是否能經受時間的考驗,這是很危險的。而眾生去學也是很危險的。倒不如老老實實以根本上師教的去學,這樣就不會走火入魔。

  你要修行,還是要按部就班,腳踏實地,坐破幾個蒲團,這就是法。

n-14-03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八(雞年吉祥)

  禪宗專門修禪定,每一個修禪的人的蒲團都是坐破的,是用這種功夫在磨。不管學什麼法,一禪定就睡覺,沒用的;一禪定就胡思亂想,那還早得很。而且自古以來,外來的和尚好唸經,不管他們有什麼本事,反正從外面來的就是新鮮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但是真正的修行人,人家去新鮮人家的,我們照樣修我們的,這才是修行人如如不動的真功夫,即使所有真佛宗的人都去追那些流行的東西,你照樣修你的法,你還是對的。因為你修的還是真佛密法就沒錯。

  我們修的真佛密法是最好的,儀軌是最正統的。同樣一個梁皇寶懺,你就照著懺本去唱,只要心專一,你的懺悔就成功了。拜懺不是唱歌,拜懺要用心去懺。

  所以我什麼地方都不亂跑,我只知道要修師尊的法,決不聞風心動。

  我只知道講佛法,盡量往老古板去講,要新奇,讓別人去新奇。因為佛法是佛陀真正智慧的結晶,即使曲高和寡,我還是很樂意的講下去。祂講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,讓你超越目前的境界。

  憑良心講,祂講這一章「行菩薩行」,每一句都能開啟智慧,超越你現在的境界。只是講完了,明白了,但過了一個禮拜又忘記了,所以要再聽,再開悟,因為我們是健忘的。所以日日要念佛經,日日要修真佛密法,讓自己清淨。

  「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槃。而不捨於菩薩之道。是菩薩行。」

  菩薩雖然證得佛道,祂一直是往佛的道理去走,祂不落入小乘,一直往最圓滿的佛乘進去,自度度他,自覺覺他,直到覺行圓滿,才是佛。

  雖然得到佛道,轉了法輪,但證道以後再出來轉法輪,直到覺行圓滿。自己覺悟,然後覺悟他人,菩薩乘是一定要這樣做,直到法輪轉得很圓滿,祂就進入涅槃。這中間的過程都不捨菩薩之道,所以這是菩薩行。沒有氣餒,沒有退失道心,沒有灰心、手軟、腳軟。

  轉法輪是很困難,很多障礙,想要戰勝自己的業力、愚癡已經很辛苦,還要幫別人,這真是負擔很重。但是菩薩一直走、一直走,自度度他,轉法輪,這樣才永遠不捨。這種精神是值得眾生去敬仰、去依止。

  我們今天稍微遇到一點困難,被別人罵,被別人疏忽,被別人不平等的待遇,就要上吊,這麼一點挫折都不能活下去,能成菩薩嗎?要面對自我,面對現實,不要唱高調。師尊慈悲,修這個真佛密法今生成佛,但是要想人家成佛是怎麼成的,自己今天的學佛是怎麼學的。如果自己貪、瞋、癡、疑、慢,忌妒統統有,就要努力去修,修正自己,幫助眾生,照顧眾生,無私無我。

  這個道理說完後,「說是語時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。其中八千天子,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」文殊師利所帶來的大眾、八千天子,聽到維摩詰居士這麼長長的關於菩薩品一席開示的話,每一個人頓時得到證解,馬上發心住在發心地,叫作「發心住」。菩薩有五十二個位要去一步步的證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一個發心。所以維摩詰很厲害,一講每一個都發不退轉菩提心,這是很殊勝的。

  我們這一品講了好幾個月,不知道我們是不是也能夠當其中一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還不行的話,這個章節多看幾次,不斷地提醒,直到自己有一天能夠發菩提心。因為發菩提心很重要,而且要不退這個心才能夠登「發心住」這個位。

  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是修行發心,不管怎樣也一定要修行,修到究竟地;發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度眾生,不管發生什麼災難,都要福慧雙修,絕對不會放棄這兩件大誓願力。

  所以菩提心是不能夠死的,菩提心死了,成佛的根就斷了,這是很重要的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