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何謂無方便慧縛。諸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。成就眾生。於空無相無作法中。而自調伏。是名無方便慧縛。」

n-10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七(追著屋頂的陽光) 

菩薩以方便慧度生

<蓮慈金剛上師2002年8月22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七十講講經開示>

 各位法師、各位同門師兄姐,大家晚安!

  我們上一堂談「文殊師利問疾品」,談到有病的菩薩,維摩詰居士發表了一篇很獨到的見解,祂提到了菩薩對於病業,如何能夠解,如何能夠縛。就是在度眾生的時候,怎樣解脫而不被束縛。所以在《維摩詰經》第61頁,祂講的就是「方便」。

  講到方便,我們知道祂講的是一種「因緣方便」。祂認為菩薩度眾生要有智慧,而不是一味地方便去度眾生;如果你沒有智慧,就會受到束縛。祂底下提到了「無方便慧縛」。「何謂無方便慧縛。諸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。成就眾生。於空無相無作法中。而自調伏。是名無方便慧縛。」菩薩如果沒有方便的智慧,祂就會以愛見心來莊嚴佛土,也就是說祂度眾生時才可能有這個佛土;不度眾生,祂絕對不能成就佛土。

  小乘就沒有佛土,因為他不度眾生;所以行「利他」行的菩薩,祂必然會成就一方佛土。這個佛土如果是以愛見心的話,那就是有束縛的。祂這個方便的方法當中沒有智慧,所以它會受到無方便慧的束縛。

  我們要補充一下「愛」跟「見」。仔細地分,「見」就是眾生執著「見的迷惑」,也就是一般講的「見惑」;眼睛所看,會產生迷惑;如果你能夠見而不惑,你就會證得初果,是登地的。你要進一步破除「愛」這一關。這個「愛」講的就是三界之愛,對於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的執著,對它的迷惑,這就是「愛惑」。一定要從你的思想下手,去除「思惑」;破除「思惑」,才能夠證得更高的果地。菩薩已經有一些修行很深厚的基礎,如果祂還有「愛見心」,還有「見惑」或「思惑」的話,那祂就有障礙了,還是有束縛的。如果能夠破除三界之愛,那就會登到更高的二果、三果、四果去了,這全要看你的功夫如何。阿羅漢已經去掉了「見惑」和「思惑」,所以阿羅漢的成就是很高的,這是祂自身的成就。

  菩薩也要去除「愛見心」,因為祂要度眾生,所以祂會讓祂的佛土非常的莊嚴。如果還有這個「愛見心」,表示還是有業的,並沒有修得很清淨,所以還是會受到束縛。祂講「於空無相無作法中。而自調伏。是名無方便慧縛。」祂專門修這個「空相、無相、無作」的這種「空」的法門,在度生行道中,同時把自己的內心都調伏得定於「空」、「無相」、「無作」,這就是一種三三昧的成像。

  「何謂有方便慧解。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。成就眾生。於空無相無作法中。以自調伏而不疲厭。」相反的,能夠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,就叫作有方便慧解的菩薩,你能夠解脫;你在這個「空」、「無相」、「無作」法這個三三昧的法門當中,自己安住調伏而不疲厭;不疲厭就是,你不討厭度眾生的事情。雖然你已經安住在涅槃當中了,很安靜的。而你仍然來往於三界生死當中去度眾生,一點都不會疲勞跟厭倦,祂懂得了這個方便智慧,而且在任何的三界當中都能夠解脫,這是維摩詰居士推崇的真正的一個菩薩境界;解脫的菩薩是能夠這樣子的。

  還有一個,「何謂無慧方便縛。」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。而殖眾德本。是名無慧方便縛。」就是菩薩祂是懂得要度眾生的,懂得要做功德,同時知道要修法身,但是祂在貪、瞋、癡、邪見這些煩惱當中,還沒有辦法解脫,還是受到這些煩惱的束縛,所以祂是沒有智慧的。你一定要離開煩惱行菩薩行。「殖眾德本」就是行菩薩行來增長自己成佛的根本;修出這個成佛的資糧,「法、報、應」三身直至功德圓滿具足。

n-10-03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七(追著屋頂的陽光) 

  「何謂有慧方便講。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。而殖眾德本。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名有慧方便解。」祂說斷除了五毒煩惱的菩薩,祂還能迴向廣大菩提心直至成正等正覺。那麼祂就是有智慧的、方便的、解脫的菩薩。如果你還有迷惑,還是落入了「有」跟「無」的兩邊,不能立於方便的中道,不懂得去除煩惱,不能以無生的法門來度眾生,那麼你還是在束縛當中,這就是維摩詰居士的意思。

  接下來祂說:「文殊師利、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」;有病的菩薩,祂應該要用這樣子的觀念來看這一切的法;「又復觀身無常。苦。空。非我。是名為慧。」祂這裡是在強調什麼是真正的慧。祂說你要觀身,所謂「身」就是你的「受身」,就是因為有業報而生這個身體出來,就叫「受身」。你要觀這個身體是無常,是苦的,是空的,非我所有的,是暫時的。無常就是說這個「受報之身」是一種短暫的因緣的化身。這個因緣是無常的,可以變化有,也可以變化沒有,非常的不可靠。

  因為這個身體是無常,它就是痛苦的根源;最糟糕的是這身體非你所有,它什麼都不是。它沒有性;如果它有性,你可以對它說,我要年輕,它就可以年輕;我要健康,它就可以健康,它受你主宰。問題是它是無性,只是暫時存在的一種假象,它受時間跟空間的控制,完全不會受你控制,所以它是空的。無性就是空,它本身沒有生滅,認清這一點,就是有智慧啦!菩薩的智慧就是這樣出來的!智慧一出來,一切就會洞然,事情發生的時候,能夠如山不動,看開了!看開了,你不會痛苦,不會被這些東西束縛,雖然身體有疾病,「雖身有疾。常在生死饒益一切。而不厭倦。是名方便。」祂有了這個智慧,就能夠忍受一切疾病之苦,因為身體本身就是「空」、「非我」。所以疾病也是空的。身體有病,祂還能夠在這個生死當中,利益眾生而不會厭倦,就叫作菩薩的「方便慧」、「行方便」。

  再來,菩薩進一步要如何:「又復觀身。身不離病。病不離身。是病是身。非新非故。是名為慧。」更進一步的智慧又要出來了,既然知道身體是空,因為它無常,必然會生病,只要有身體,必然有苦的。如此一來,這個身體離不開病,病也不會離開這個身體,身跟病是如影隨形的。這個就是菩薩對於病的正念。

  身不會離開病,病也不會離開身,身跟病永遠合在一起的。「非新非故。是名為慧。」病跟身體不是剛剛生出來的,也不是過去的,是無性的,都是一種因緣假合而已。菩薩要看破,根本無生,病也無生,統統都是空的,不生不滅,是抓不住的,非實體的。這樣的觀念才是菩薩的智慧。

  底下祂講,「設身有疾。而不永滅。是名方便。」如果你身體有疾病出現,你不要恨這個疾病,跟這個疾病勢不兩立,一定要永遠的滅掉這個疾病。

  祂說,你沒有這種想法,才叫作菩薩的方便。深一層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要那麼執著,不要恨身體有病,要永遠地去斷滅這個病,你要能夠看破一點,看開一點。菩薩的智慧是更深的,祂說,菩薩的身體有病,不要想永遠滅掉疾病,因為滅病一定滅身的嘛!菩薩是修行人,祂一滅掉這個身體而不讓它生病的時候,祂就是進入法身的涅槃;你只要有這個受身應化身肉體,你必然會生病的,滅掉這個患病的身體,不要它,就取了法身不生不滅的涅槃。祂說「不取涅槃」、「不永滅」,這個才叫作菩薩的方便。

  因為菩薩不取涅槃,不滅掉這個身體,祂才能夠藉祂這個肉身來方便度眾生。菩薩如果沒有像我們這樣的身體,你哪裡看得到啊?是不是?所以菩薩一定要藉由祂的肉身示現這個不好的身體,然後跟著眾生在生死當中,藉這個肉身來方便度眾生,所以菩薩一定會有病的。

  維摩詰居士病得該不該呢?很應該的。釋迦牟尼佛也有病,祂動不動就偏頭痛的。祂也有腸胃病,在這本經前頭就是佛陀病了,阿難尊者化緣牛奶給釋迦牟尼佛喝。真的,連佛都有病的,那菩薩也會有病,只要有這個肉身,它一定是無常的。在這裡,維摩詰居士就解釋,菩薩對於身體要有這樣的觀念,有這樣的智慧,由這個產生正念,然後運用正念方便度眾生,這才是有智慧的菩薩道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