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都脫不了生病之苦,維摩詰居士說,眾生的病是由於俗世的惡業所造成的惡果。要把病看成是「空」,認知身體非實有,「沒有生病的人」,「也沒有病這回事」,調伏病業的苦惱,不為生病所束縛,這是佛法的治本之道。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五(送你萬聖節禮物) 

以無所得斷攀緣

<蓮慈金剛上師2002年8月8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六十八講講經開示>

今天我們繼續講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59頁「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」。「但除其病。而不除法。為斷病本而教導之。何謂病本。謂有攀緣。從有攀緣。則為病本。何所攀緣。謂之三界。云何斷攀緣。以無所得。若無所得。則無攀緣。何謂無所得。謂離二見。何謂二見。謂內見外見。是無所得。文殊師利。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。為斷老病死苦。是菩薩菩提。若不如是。已所修治。為無慧利。譬如勝怨。乃可為勇。如是兼除老病死者。菩薩之謂也。彼有疾菩薩。應復作是念。如我此病。非真非有。眾生病亦非真非有。作是觀時。於諸眾生。若起愛見大悲。即應捨離。所以者何。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。愛見悲者。則於生死有疲厭心。若能離此。無有疲厭。在在所生。不為愛見之所覆也。」藉由文殊師利菩薩問病的因緣與維摩詰對話,開導眾生對於病的看法,啟發眾生的智慧,也就是正念。

  人都脫不了生病之苦,這是八苦之一,維摩詰居士就告訴眾生,病是由何而來。維摩詰居士說,眾生的病是由於俗世的惡業所造成的惡果。眾生既然會生病,要以怎樣的心態去對治呢?就是你要把這個病看成是「空」,有病是「空」,無病也是「空」。認知身體非實有,所以身體有病,事實上是「沒有生病的人」,「也沒有病這回事」。就是用「空」的方法,把自己身體的「病」化掉,調伏病業的苦惱,不為生病所束縛,這是佛法的治本之道。

  所以,佛法的妙用完全是在轉化眾生的觀念。人因為有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、苦、求不得苦、愛別離苦、五陰盛苦」這八苦圍繞,一生在作障。所以,維摩詰要你面對一切苦的時候,都能夠用「空」的方法來轉化,去除苦的束縛及煩惱。你要去除這個病的根本,就是要以無所得的心,斷除攀緣,斷除一切的妄念。有所得是妄,無所得也是妄。所以,你不要去妄想得失。

  要斷離「內見、外見」二見,「內見」也就是內在看到的自己,跟「外見」你對外看到的眾生諸相,也就是「我相」、「眾生相」、「壽者相」、「人相」,要完全斷除這四相,才能夠真正達到沒有攀緣,無所得這種解脫自在的境界。

  所以,這個就是有病的菩薩,祂用這樣子的方法去調伏自己的心。

  本來我很少生病,偶而小病根本都不會苦。這兩天無常降臨,身體不能像平常一樣地行、住、坐、臥。但是我發覺病苦來的時候,雖然肉體是會痛苦,但是用佛理轉化,不會障礙到我們的心,不會讓我們失去平衡。而這個痛苦本身,雖然它是存在的,但是它有時候也會消失的,這就是一種去除病痛的方法。

  本來,沒有修法的時候,不管怎麼樣都很痛苦的。但是像剛剛我們在修法,從頭到尾我都覺得很舒服。在觀想虛空藏菩薩放光的時候,這個光很強、很光亮,加持到身上非常清涼,身體有病痛的地方,好像擦薄荷一樣,舒爽得不得了,真的是很奇妙的事,生病還會增加功力。不生病時,老是不能進步、不能突破,障礙永遠存在。這一生病,要很認真去對治病,這一來,唸經書特別心有戚戚焉,它講的是我需要的,就會看得很仔細,會領悟得很深刻;然後修法用的勁又是平常的兩倍。由於這個病的因緣,你可以消除宿世的業障。如果你的病業不發作,你不會去對治它,你一生帶著這個業,下一生你也帶這個業,它不會清淨的。所以病業發作的時候,你想辦法去對治,你的債就還了,你所揹的業障就去除了。

n-12-01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五(送你萬聖節禮物) 

  所以,我生病的時候,心裡反而很開心,我的想法是,這一病,我一定會更好。事實上,我到現在才領悟到這個智慧,你有佛法,生病正是消業障的時候。你有這個智慧,而且有修行的方法,你心態上就已經戰勝疾病一半了。所以,你就不會在生病期間過度煩惱,而還可以做你平常該做的事,與病合一,甚至把這個病忘掉。然後這個生病的時間會縮短。本來你應該病一、兩個月的,你一轉念以後,不知道什麼時候病就忽然好了。

  當你正在受苦的時候,你也要想不痛。為什麼?因為這個痛是假的。為什麼它是假的呢?佛教告訴你「肉身是幻」、「肉身是假」,所以由肉身產生出來的痛,也是幻覺。當你知道這個「幻」以後,痛苦就真的會減輕。心是六識之王,只要你說服你的心,就不會被六識這些賊人打敗的。

  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這六個賊人,完全會被心主宰的;當六賊被心主宰的時候,痛苦就消失了。

  所以要治病,最基本你要治心,調你的心,心就是一個治本的主宰。有生病的菩薩「為斷老病死苦」,祂要斷除「老的苦」、「病的苦」、「死的苦」;這個是菩薩的智慧,「是菩薩菩提」,就是菩薩的智慧波羅蜜,祂一定要這樣想去調伏。「若不如是。已所修治。為無慧利。」如果一個菩薩不這樣去用智慧,去轉祂的意念,去斷除祂的「老、病、死」之苦,祂雖然已經修那麼久了,修到很高了,祂所修到的功德也是空有其利,而沒有智慧。就是說菩薩的修行功夫,表現出來雖然修得很高,但祂是無犀利的慧,沒有真正的智慧。所以你要照維摩詰大士跟文殊師利菩薩講的方法,去省察自己的修行功夫。祂說這樣的無慧無利,「譬如勝怨乃可為勇」,你要降伏怨恨,你要去超越、勝過這個怨,你才叫作真正的勇。你有怨,你不能去降伏它,你就不是真正勇敢的人。表面上好像一切無事,但是事實上你的怨恨存在,你並沒有真正勝過它,所以你不能叫作勇敢的鬥士。

  菩薩若不用這樣的智慧來調伏祂的心,來治本,祂光有根器犀利,但是祂是沒有智慧的。所以一個菩薩要「如是兼除老病死者」,對於老,你要這樣子想;對於病,你也要這樣子想;對於死,還是要用這樣子的智慧去想,這才叫作真正的菩薩,也不會受病所苦、被老所苦、被死所苦,才叫作真正的無疾,沒有生病、健康的一個菩薩。

  「彼有疾菩薩。應復作是念。」祂說,有病的菩薩,還要再繼續想下去,祂如何去看待眾生的病。菩薩道是推己及人,利己利他,所以祂現在知道自己怎麼轉病業。接下來,祂也要去看待眾生的病。「如我此病。非真非有。眾生病亦非真非有。」祂說,現在我已經知道,這場病事實上不是真的病,這個病是假的、是幻的,用這樣子來想眾生的病,眾生每一個的病也不是真的有。

  「作是觀時。於諸眾生。」菩薩在轉眾生病的意念的時候,也有可能落於偏見當中,祂對於眾生「若起愛見大悲。即應捨離。」

  祂對於眾生,如果有這樣子的想法,祂就應該要斷離,不可以再作這樣子的想法。為什麼呢?你知道菩薩是很有情,菩薩就是覺有情,所以菩薩本身愛心很重的,感情很深厚的。菩薩對於眾生很容易起愛之心,會對眾生起關心,關心就是大悲。祂愛自己也很愛眾生。但是菩薩若太愛眾生而起悲心的話,卻是不好的,應該要斷離。

  「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。」一個真正的菩薩,祂已經知道「病」是「空」,「非有」;肉體也是「空」,「非真」、「非有」;「老」也是「空」;「死」也是「空」,「非真」、「非有」。所以,應該把一切愛見斷除,換成「非真」、「非有」,不要落入「愛見」當中。

  「愛見」也是一種邪見,是六十二見當中的一個見,是因愛去見的,因見產生愛,這是一種邪見。你一落入邪見,必然會有煩惱。所以,「菩薩要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。」祂說你要把這個愛見的煩惱,看成是像灰塵一樣的過客,不要去抓它,讓它過去。你要斷除「愛見」的執著,而生起你的大悲心,不是因為你愛他,你才去救他。這個想法就是怨親平等。親人你喜歡,怨敵你當然不愛,但是你也要有大悲心,就是有緣、無緣,都是同體大悲,這才叫「不起愛見」、「大悲」。你要朝這個方向去訓練自己,有一天當你功夫到家,你就做得到;功夫不到,你還是以愛見心來起大悲的,以你自己的喜愛,產生助人和救人的熱情,這就叫作「有疾的菩薩」。你如果還有這種心,你的病還未除,你還要努力去除你的病。

  所以,當我們忘掉自己而去幫助別人的時候,也是幫助了自己,功力會大增的。你菩提心不發,你一天不進步的。真的,這是我十幾年來一再實驗的結果,當你把自己忘掉,而去幫人家,你的進步是很快的,超過你自己能夠期望的。其實,將來有一天,這個肉體會老化、腐爛、病死了。但你修出來的靈體的光明不會被肉體的細菌污染掉;反而你身上有病,你能夠超越你的病,你就越見光明,你的靈體層次會越高。所以,佛陀講的道理真是千真萬確的,不是空談、不是唱高調,你真的用這樣去轉,你能夠在生命當中一再地超越每一場災難、每一場病苦。

  「則於生死有疲厭心。」一個菩薩在修菩薩道的時候,祂必然會有生起厭倦的怨恨心的時候。因為祂有感情,是肉體做的,長久這樣子,會厭的,會有疲乏的心。但是這裡教你,你要斷這個疲厭心。「無有疲厭。在在所生。不為愛見之所覆也。」你所碰到的、生出來的一切事情,你不會產生愛見的心,不會被它覆蓋,你一被覆蓋下去,就會產生疲厭心。有人說:「我死了算了,活著沒有意思了。」這個就是「疲厭心」。你說:「唉!都沒有人認識我。累了!不做了。那麼辛苦,我不做了!」這個就是「疲厭心」啊!這個也是「愛見」。

  但是,菩薩不是這樣的,祂不會讓自己這麼疲厭的,祂如果有這個疲厭心,祂會說:「墮落,輪迴的根本。」所以,菩薩對於病一定要想辦法去除,你有「愛見」去發菩提心,還是有污染的。你沒有辦法解脫的時候,你教眾生,將來你的眾生也會有「愛見」的大悲,他們的大悲心也是有「愛見」的大悲心,也是有貪著的,也是有業的悲心,不是純淨的悲心。所以,維摩詰大士教你修「捨」,你就要修好幾劫了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