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講《道果》「出世間道」。
- 出世間道
復次, 出世間道分四宗趣, 即:
第一宗趣:為瓶灌所攝之六地,以無漏之氣導引道,由此氣能生身無漏、心無分別,作為見化身之所依。
第二宗趣:為密灌所攝之四地,以五根之氣導引道,以地等五氣調御於中脈,得不受五大種之損惱。
第三宗趣:為慧灌所攝之二地,以五力之氣導引道,五氣於中脈轉為力,得能變化外境五大種。
第四宗趣為第四灌所攝第十三地前半(不是十三地,是十二地半),以命懃極融之氣導引道,一切氣之運行融入中脈化為純智氣,轉化成體性身。
開五輪六大神通顯現
每開一輪即見壇城本尊
這一段很好講,它是因為依照灌頂的力量來分別,第一個我們講的是瓶灌,第二個講的是密灌,第三個講的是慧灌,第四個就是第四灌頂(大圓滿灌)。一個是瓶灌,第二個是屬於密灌,第三個是屬於慧灌,第四個第四灌,四個灌頂一共設十三地,十三地是什麼?菩薩十地跟佛的三地。所以初灌的時候,它最主要以無漏之氣導引道。由此氣能生身無漏:瓶灌的時候,由於氣的導引,可以讓你得到無漏法、心無分別。作為見化身之所依:化身也就是應身,應身應該無漏,初灌的時候就可修到無漏。
第二個宗趣,密灌(就是內法的灌頂)所攝的四地。前面六地由瓶灌,再來的四地由五根之氣導引道。五根之氣是什麼氣?上行氣、下行氣、遍行氣、火伴氣跟命氣,利用這五根之氣,五氣調御於中脈——這五個氣把它調得很均勻在中脈裡面。得不受五大種之損惱,也就是講說,五氣調於中脈,就可以除掉很多的煩惱。
第三宗趣是慧灌,就是無上密的灌頂,一共有兩地。以五力之氣:也是一樣,上行氣、下行氣、火伴氣跟命氣,另外遍行氣。這五氣在中脈轉為力量——產生成了力量,能變化外境五大種。
第四宗趣:為第四灌所攝第十三地前半,以命懃極融之氣導引道,一切氣之運行融入中脈化為純智氣,轉化成體性身。這個師尊都懂,可能你們不太清楚。五種氣當中的命氣最重要,一切的氣運行融入中脈,化為純智氣——純粹的智慧氣,這之後能夠轉化成為體性身。這四種身,這裡有法身、化身(化身就是應身)、再來報身,再來體性身——第四種是體性身。我們講體性身就是真身,上回有講過什麼叫做真身。
剛剛第一個宗趣可以修成應身佛,第二個宗趣可以修成報身佛,第三個宗趣可以修成法身佛,第四個宗趣可以修成真身佛,它的意義在這裡,全部由灌頂——第一個灌頂、第二個灌頂、第三個灌頂、第四個灌頂來決定,所以灌頂不是很簡單。到了第四灌頂就等於是十二地半,十三地的佛就是毘盧遮那佛,十六地的佛就是阿達爾瑪佛(本初佛),十一地就等於是佛,所以你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有十一個頭,代表祂是到了十一地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等於是十一地的佛,十一地、十二地、十二地半都是屬於佛了。
十地以內就是從歡喜地到法雲地,這十地當中都是屬於菩薩,這裡面是有分別。所以它講氣的應用、灌頂跟氣的作用,在這一章節裡面它都有講出來,但是要講細節,怎麼樣子導引道。什麼是導引道?引這個氣到某一個地方,叫做導引道。像五主氣運行:上行氣下降到中脈,下行氣上提進入中脈,遍行氣由遍集中到中脈,火伴氣本來是伴著拙火的,它本來就在中脈裡面,另外命氣它是在心輪的中間,本來是不動的。
師父告訴我,命氣如果動了,那就會「丁丁」(就是bye bye),所以命氣本來是不動的,但是到最後你要變成體性身的時候,命氣就要動了。到最後你得到四灌最高的灌頂的時候,要變成十二地半的時候,命氣也一樣要融入中脈,然後所有其他四個氣也一樣要融入中脈。所以按照這個道理來講,我們氣一定要進入中脈,除了命氣不動以外,其他的氣都是動,不管你上行氣下降、下行氣上提、遍行氣集中進入中脈,包括火伴氣——本來就跟拙火在一起的。
這些最重要的,我們修內法的重點就是要把所有的氣進入中脈,然後中脈可以通,整個中脈都通了以後再開五輪——眉心輪、喉輪、心輪、臍輪、密輪,這都是內法的重點。你開了一個輪,一個輪打開了,這個時候你會感覺到所有的神通都會出現,你五輪全開,六大神通全部出現。開一個輪你就可以看到壇城、看到本尊,這是密法的慧灌;然後到最高的無上密,無上密也是在開輪,第三灌頂的無上密也是在開輪。第二個密灌也是在開輪,進入中脈也是在開五輪、開七輪,這個道理,所以拙火法在這個時候升起拙火,明點法下降明點,明點跟拙火結合就是開輪——這是密教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