蓮慈金剛上師

梁皇寶懺進入第七第八懺,懺文中進入另外一個主題,喚醒十法界眾生發起向佛向法向善心,發起大菩提心;呼籲十法界護持佛、法、僧三寶;顯教是三皈依,密教講四皈依,多了一個根本傳承上師。經文中的詞彙比較深,但用意深廣。我感應到拜懺時,虛空中地藏王菩薩、佛、菩薩、空行護法的護持,跟祂們的歡喜,非常法喜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知道眾生確實是來歷不凡的,法界眾生依經中的意思,不管是天、人,或是阿修羅,甚至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全部都有佛性,所以勸請我們皈依三寶,非常重要。因為沒有成就的佛菩薩、佛法僧來接引眾生,眾生迷失久遠,很難清醒,很難回頭。可以說人來到娑婆世間,是輪迴,是墮落。而我們羨慕天上的神仙,覺得祂們舒服、快樂、自在,但是,既使祂們因為佈施種福田的關係升天,每一個天人的壽命還是有限的。既使是百年、千年、萬年、甚至萬萬年的天壽,當祂們福報享盡時,會有天人五衰的現象。欲界有六天,祂們可以享受欲樂;到了色界,快樂更微妙,祂們是以光來代表快樂和法喜;無色界天則非常安靜,那個境界在禪定裡屬於四空定,因為定的太深,所以無覺無受無樂,只有捨,只有空;但是,無論是哪一天,當壽元盡時,那些快樂會慢慢消失,衰敗的現象會出現。本來祂們一點煩惱都沒有,只知道快樂,要什麼有什麼,可以隨心變化,祂們的天衣永遠清新亮麗,心靈永遠雀躍歡喜,但是在衰敗時,祂們的心開始有煩惱,天衣開始有汗斑、發黃,天人頭上的花冠本來不會枯萎,也會開始枯萎、憔悴,這就是天人五衰的現象。因為,天壽盡了,業障出來了,所以一下子就掉到人界,或三惡道;還是有業報,還會輪迴的,掉到比較低下的層次。像我們人,也有很多是天界來的,地獄道、惡鬼道,甚至更低的都有。所以,在這二懺中就是呼籲大家,一定要懂得珍惜人身,皈依三寶,信佛、信法、信僧,學習佛法,知修知行,返本還源。

        經中也提到「出家」,「出家」有什麼好?釋迦牟尼佛有一本經「佛說出家功德經」。在這本經中,釋迦牟尼佛讚歎出家的功德;當一個眾生犯了很多很多的業障,既使集所有的業障加起來有二十劫那麼多,一旦出家,業障就消了。依師佛的詮釋:既使犯了如宇宙那麼大的業障,只要一發心出家,業就消了。所以,如果要修回去,「心出家」最重要,這一世就有希望。

        每一個人這一生的生命,百年已經很了不起了,一般人都是數十年而已。生命給我們用的時間真的很短。所以出離心一定要儘早的發出來。出離心發得越早,才能夠早早地出離世間。所有佛菩薩大成就者,都是因為能夠拋棄自己的欲望,能夠捨,懂得捨,懂得放,捨得越多,放得越快,成就就越高。沒有說不能捨,不能放,一只腳踏兩條船,就可以把船開到彼岸。

        所以經中講,修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回去呢?要修到「明心見性」,真正明白佛心,真正見到佛性。這還只是初步的開悟,是理論上的覺悟,還要開始啟修,把業障無明一點點消除。那修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堅固道心呢?真正堅固,要修到八地菩薩。師佛說,八地以上的菩薩是高地菩薩,才能真正不動、堅固,證到無生法忍,才見證「實相」。無明消除之後,清淨的眼目才現前,叫做「淨眼」,這時看到的才是「實相」。

        現在我們聽師佛講第一義諦的大乘經典「維摩詰所說經」,大家聽了好像似有所悟,但是悟的還是表面上的。上個禮拜吃飯時我對師佛說:「師尊講的經,很多弟子好像已經快開悟了。」師佛說:「這只是理論上的,要修,很難!」要不然為什麼佛菩薩需要累世累劫修?那些一心向佛、一心向三寶的人,他們是怎麼修的?依經中所言,他們都是生生世世多生多世供養佛,累積佛緣,有一天才終於開啟佛慧而成佛。

        那如何供養佛呢?比如佛前供燈,會得光明。佛典中記載:有一位貧家女,沒有錢買燈供佛,只能買破掉的燈去供佛,壇城上還有很多有錢人供的燈,結果所有壇城的燈,風一吹都滅掉,只剩下那盞破燈一直亮著。可見,「心」很重要。富者跟窮者的供養,窮者的供養更珍貴。有一句俗話:「富人要登天,好比駱駝穿針孔。」針的孔那麼小,駱駝那麼大,它想要穿針孔,去成就升天,難啦!

        故行者要多生多世,每一世每一世都要懂得皈依三寶,還要供養佛。除了金銀錢財供養之外,「法供養」更高。用法供養更能契合祂的心意,那麼法的供養怎麼供呢?就是「修法」!供養穿戴的、食物、花,都是外供;用「修法」來供養,才是供養祂的「心」。故真佛密法好就好在什麼?它要行者身體也供,口也供,意念全部供給佛,那就是三密的供養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根本上師蓮生佛這一世修出來了。有上師也是這一世成就的,如益民上師往生,全身舍利;蓮嶝上師中陰成佛,號「華光佛」;將來我們成佛都叫做「華光佛」。很多真佛弟子往生後燒出來都有舍利子、舍利花,是往生的成就,就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不退轉的境界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弟子今世的皈依,都是最幸運的!

 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