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06講
一個人的心變得越快,就表示障礙越重,福分越少;心越穩定,障礙就越少,因為心安,你的變動就會比較慢。普通人是一剎那的變動,精神病的人是剎那剎那的變動,所以永遠反反覆覆,這就是業障重的現象。
一個人的心變得越快,就表示障礙越重,福分越少;心越穩定,障礙就越少,因為心安,你的變動就會比較慢。普通人是一剎那的變動,精神病的人是剎那剎那的變動,所以永遠反反覆覆,這就是業障重的現象。
天女散花的典故,花代表了「五欲」的染著的力量,越害怕五欲的污染,他時時刻刻都要有斷污染的心,就表示祂根本的習氣還沒有去除。菩薩因為已經能夠轉化,所以祂在一剎那之間,就很自然的對祂不造成障礙,也就沒有煩惱的意思。
無分別在「色」跟「空」方面的意思就是「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」。如此的「色空不二」才叫作無分別,這就是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裡講的「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」的道理。
身是善不善的本源。因為有身體才會有善與不善的分別,因為有身才會有所行,沒有身體去做就不會產生結果,做了必然會分善與不善,所以受報之身就是善不善的本源。
菩薩藉如來功德的力量來度眾生,是度什麼呢?要去除眾生的什麼困難?為什麼眾生需要祂來做這些事呢?
那菩薩在生死當中,對於這麼可怕的事情祂的心是怎麼樣去想的呢?祂是怎麼樣去修祂的依止心呢?維摩詰居士說:「菩薩於生死畏中。當依如來功德之力。」
如果你看到好東西趕快分給眾生,這樣的念頭一轉,你的功德就是與眾生共享,你馬上就變成菩薩了。所以慈悲就是一念之差,在一念之間,就決定了你是要當聖人還是凡夫。
安樂慈,是指讓他人安心、快樂,一般眾生講的安樂是指希望得到平安快樂,而真正的安樂往往是一個人死亡以後。因為人活著的時候要想安樂是很難的,很難安,也很難快樂。
凡不符合佛陀教導的正念,都屬於雜行,一般人所做的慈悲事,因為還不夠深,沒有真正的得證,所以所做的還是雜行,並不是佛的行為,也不是菩薩的行為,還是在外道的範圍。
菩薩度眾生,把眾生當成自己一樣去度化,所以我們把菩薩的大悲心叫作同體大悲。大乘的宗旨是以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心量去度眾生,所以才稱做大乘菩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