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35講
「或為邑中主。或作商人導。國師及大臣。以祐利眾生。」這裡講菩薩度眾生,需要藉助某種示現,化現為某一類人來接近眾生,才能由接觸當中教化眾生。所以,當祂修行得證,就會有很多很多的變化身。
「或為邑中主。或作商人導。國師及大臣。以祐利眾生。」這裡講菩薩度眾生,需要藉助某種示現,化現為某一類人來接近眾生,才能由接觸當中教化眾生。所以,當祂修行得證,就會有很多很多的變化身。
用欲來勾牽雖然是方便法,但是一定是你要能夠真正地轉化過去,不會跟著眾生墮落,才表示你作的成。所以說,這種方法是要大菩薩摩訶薩才可以,普通人千萬不要太天真,輕易嘗試,結局會很慘的。
在五欲中行禪是十分的稀有,因為世間的誘惑力非常大,只要一不小心就會忘記本性。
很多人身段一低,就受不了打擊、跳樓。如果有學有修,就算高山變平地,也能平安,這就是修行的功夫,這才叫作成就。
修行境界高、境界低,不是用世間的地位來劃分的,是用你的輕安的境界來分;以煩惱多、煩惱少來分,這完全是以內心的境界來論定。
我們修行,就是要盡量讓自己在反覆中,頻率不要那麼大,不會好與壞相差很遠,相對比較平衡,起落時間的距離,盡量拉長。
菩薩用老、病、死的方法去成就世間的眾生,讓眾生從中頓悟:生命短暫,一下子就由世俗凡胎跳脫而追求聖道,如果沒用這樣的方法可能至死他不會領悟。
大菩薩的成就是已經證悟了法身的境界,是沒有生也沒有滅的。證悟到這種地步,為什麼又會有菩薩的出生呢?怎麼還會有大菩薩度眾生,示現種種應機教化的故事呢?
修行,就是要守戒,沒有不守戒可以成就的。佛陀說的每一部經典都一定是有戒體的。修行一定要從戒體去修,沒有其他的路;放蕩、放逸是絕對修不成的。菩薩是永遠在守戒當中的,修禪定就是在守戒。
「從於淨命生。」淨命就是清淨的慧命。這個清淨的慧命是如何生出來呢?是用佛法生出的慧命。也就是菩薩以禪定的功夫,生起祂的智慧,生起祂的淨命,然後再以清淨的智慧去布施眾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