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志常安住。方便迴向。求法不懈。說法無吝。勤供諸佛。」

說法無吝  勤供諸佛

<蓮慈金剛上師2006年9月23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79講講經開示>

各位法師、各位同門師兄姐,大家午安!我們今天繼續講《維摩詰所說經》「菩薩行品」第十一,第121頁末行「志常安住。方便迴向。求法不懈。說法無吝。勤供諸佛。」

  這一段經文前段講,菩薩應該用什麼樣的智慧來修行,還要方便迴向。菩薩度化眾生,將佛法教導眾生,讓眾生安住於佛地,這就是安住、迴向,上求佛果,下化眾生的道理。

  後段講,菩薩在度生當中不要停頓,求佛的心不可懈怠,也不要捨不得說法啟迪眾生。菩薩凡是知道的就要公開講出來,盡自己的力量開導眾生,這是菩薩的願力。菩薩要成佛,一定要精進教導眾生,同時在求法、說法方面,要非常勤快,而且不斷地供養諸佛。這後段三句話是說,菩薩精進求法、說法度生、勤快供養諸佛。我們要常常檢查自己,是否像菩薩一樣,勤供諸佛,說法有沒有保留。這一次我們修七壇藥師佛法,有人無法來,說天在下雨;有人說時間太晚,治安不好。但底下講的是,「故入生死而無所畏」,佛菩薩求法、度眾生,供諸佛,一點都無所畏。無所畏的心,要花許多意志力,才產生得出來。

  修菩薩道供養諸佛或求佛,都不能懈怠。所以不管你修到什麼境界,千萬不能馬虎。表面上你是面對一個泥塑像,但你的供養心意及想法,要殷重迴向;要是馬馬虎虎,最後虧待的是自己。

  有一年我到彩虹山莊看到師嬤觀音像,看到祂手上有蜘蛛網,當時就把祂擦乾淨,馬上就感應到有佛光。最近我又去了,跪在那裡拜,心中又有感覺。所以,見佛像如見佛,如果你對祂付出真誠愛心,你就會馬上有感應。任何人這樣做,也都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。

  要學習佛菩薩「為法忘軀」的精神──「入生死而無所畏。於諸榮辱。心無憂喜。」要學習超越害怕、無畏,完全忘記生死心,忘我,才不會害怕。一定要使自己求法度眾生的心,達到忘我的境地。例如我們在佛堂中,讓你講感應,就應該大聲地講出你的感應,你要找機會表達,感恩佛菩薩加持的心。眾生通常是一點點火柴的發心,一會兒就會滅掉。如此,將來怎麼成道?有說七世結佛緣,其機率比中彩票還要低。萬一這一世,不供佛、不結佛緣,斷了修慧命的因緣,是很可惜的。鼓勵大家別退道心,入生死無所畏,才能在發心中有榮,不會犯喜,發心中有辱,不會憂愁。

  有人講:「你做得很好啊!」你就很歡喜,這是著相,不好,沒有做到忘我。有人沒有獲得讚賞,就不停地做;一旦得到讚賞了,就滿足了、歡喜了、走掉了,不再做了。或是說:「我已經會了,不用學了。」有人說:「我在這裡幾年了,我要到別處去,我要去掙錢養家、養小孩。」沒想到他們一離開佛堂,心不在佛,不再承侍佛菩薩,就出了狀況。供佛對於修菩薩道的人,是生生世世的,而且不能驕傲、自滿、倦怠或煩惱。

  有人告訴上師,度眾生很難。我問是怎麼回事?他們說,有人把善信供奉在壇城的供品,丟到垃圾桶裡。善信看到了很生氣,就跑到其他地方去了。善信在道場受了打擊,心中有委屈,就會有退道心的不正確的觀念。我們為菩薩做事情,不在外相,是在真誠的心意。有人不喜歡你的供品,但佛菩薩喜歡。眾生有分別心,有喜歡,有不喜歡。但佛菩薩不是這樣的。我們求的是佛道,在於你的心。每次道場有新善信來,教導他們發心做事,等於給他們機會去承侍佛菩薩。但是有時候新來的善信,並不知道供壇的規矩,被人家講幾句心裡就不高興,發心就死了,好像火柴一樣,風一吹就滅了。我們今天講到這一課,你就會明白,原來不應該把自己的菩提心,這麼早就沒有了。要繼續修,修到榮辱心沒有了,無畏了!

  此外,還要「不輕未學。敬學如佛。」就是不輕視沒有學佛的人,而對學佛的人要尊敬。大家都在學佛,有的道理也許他懂得比我多,我懂的其他道理也許他還不懂。你能這樣想,就不會落入生死輪迴之中,因為心不平靜、不清淨,會掉入生死苦海之中,在生生死死中受苦不斷。要保持意念的平靜、清淨,得失問題不要看得太重,心才能平衡,才能超脫煩惱。如果看見有人很煩燥,就要告訴他發起正念,以智慧灌溉,不要在不正確的煩惱中繼續下去。「墮煩惱者。令發正念。」如果有人發生災禍、意外,悲傷到極點,你應該開導他,如何正確處理生死觀。這就是菩薩做的事情,開導人家,將道理講清楚。也可以相互開導、提示,讓大家不要掉到煩惱之中。有一天也許你和他人大罵起來,一轉頭其中一個人清醒了,選擇回過頭用正念來化解。大吵大鬧也是自己的業障,欠了人家的,要用正念出離生死,讓自己出離生死,讓別人也要出離生死。

  佛法裡有許多善巧方法,都是用智慧來轉化。人有官非難,口舌難,也是要用智慧來化解的。有人說,脫離生死,斷掉快樂等世俗的一切。佛陀對此不以為貴,「於遠離樂。不以為貴。不著己樂。慶於彼樂。」認為還是應清淨地進入生死苦海度眾生;不要說遠離一切;不要對自己快樂的事情,一直在慶祝,不要這樣執著於小樂。要對他人的快樂慶祝,這是不容易做到的。一般人對別人的快樂是有嫉妒心的,表面上為他高興,內心卻在想「你快點死掉吧!」

  我們要多讀佛陀的書,佛陀教我們許多道理,不要著迷自己的快樂、榮耀。你一旦執著於貪、瞋、癡,做出來的就會和佛說的不一樣。行菩薩道的人,一定要清除自己的貪、瞋、癡。太多貪念、物欲,就不能做到忘我。當你清除了這些,自然就可以做出符合佛法的行為來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