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是得罪。是離罪。是淨。是垢。是有漏。是無漏。是邪道。是正道。是有為。是無為。是世間。是涅槃。以難化之人。心如猿猴。故以若干種法。制御其心。乃可調伏。譬如象馬{心龍}悷不調。加諸楚毒。乃至徹骨。然後調伏。如是剛強難化眾生。故以一切苦切之言。乃可入律。」

以一切苦切之言  乃可入律

<蓮慈金剛上師2005年9月10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70講講經開示>

今天我們繼續講《維摩詰所說經》香積佛品,第112頁。「是得罪。是離罪。是淨。是垢。是有漏。是無漏。是邪道。是正道。是有為。是無為。是世間。是涅槃。以難化之人。心如猿猴。故以若干種法。制御其心。乃可調伏。譬如象馬{心龍}悷不調。加諸楚毒。乃至徹骨。然後調伏。如是剛強難化眾生。故以一切苦切之言。乃可入律。」

  在這一段裡,娑婆世間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繼續講,如何調化眾生的方法。前幾堂講到佛陀用種種的實踐,用身口意,用什麼是好,什麼是不好的對比的方法,來教導眾生。在這裡,祂繼續教導眾生一些正念,什麼是有罪,什麼是離罪,什麼是清淨,什麼是污染,什麼是有漏,什麼是無漏,什麼是邪道,什麼是正道,這些都是佛陀的一種任運的方便教導。

  雖然所謂的真理是沒有相對的,不落兩邊。但是佛陀現在講的都是對比,有罪消罪,清淨與污垢,這是佛陀對於初級的眾生,所用的一種漸進的教導方式,慢慢引導眾生最終進入真理的究境之道。因為沒有對比的究境真理,只有大根器的人才能聽得懂,一般娑婆世間的眾生業障比較深重,智慧還沒有啟發,而且是剛強難馴,所以要用比較的方式。佛陀告訴眾生,怎麼樣會得到什麼樣的罪業,做了這些會得到什麼苦報,是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等等。這樣子眾生就會因害怕而不敢去做,就會脫離罪業。因為眾生的習性是喜樂怕苦,讓眾生對苦報有深刻的了解,起驚嚇恐懼,才能起到阻止的作用。如果只是告訴眾生,做這些會下地獄,但是眾生不知道地獄有多苦,沒有嚐過,即使嚐過也已經忘記,如果只是用這種不關痛癢的溫言婉語,是沒有作用的。有時候要用更嚴厲的方式,讓眾生受一點苦,然後藉這個機會告訴他,你將來下地獄的苦比這個還多無數倍,這樣眾生聽了就會害怕。

  譬如讓他產生癌症的細菌,一夜之間突然得了癌症,眾生聽到癌症,馬上驚嚇恐怖,每天數著時間過愁雲慘霧的日子,這種折磨是非一般的痛苦。這個時候,你再教導他,為什麼會得到這種罪業的因果,如果罪業不消,不僅這一世受苦,肉體死亡之後,還要下地獄,而地獄的苦更甚等等。此時,不認罪的眾生,在死字當頭之下,他就會認罪,為了求得一命,求得肉體痛苦的解除,他都會不顧一切地很認真地去聽救命的方法。然後他才會去懺罪,等到懺罪的功夫作足了以後,可能癌細胞就會離開你,你就可以又過上正常人的生活。

  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很幸福的,物質上非常豐足,要什麼有什麼,什麼樣的聲色享受都有,什麼樣的技巧都能發明出來,而且是日新月異,創造力非常不可思議。因為這樣,所以眾生就會很傲慢,很剛強。這一世剛強,下一世會更加剛強;這一世難馴伏,下一世更難馴伏,這是本金加利息的效果。所以說學佛要很多世,這一世不趕快學,下一世因為輪迴而忘記,很可能會一世一世地輪迴下去。

  「是淨。是垢。」祂還教導眾生,怎樣的身才是清淨的身,你要守戒律,才能身清淨離污染。什麼樣的口去說,才合乎口的標準,所以就用比較的方法,什麼是淨,什麼是不淨,讓他們有一個準則。這就是從基本上調伏眾生的根和習性。

  「是有漏。是無漏。」這裡所說的漏,不只是指身體上的漏,人的精氣神越漏越少,所以會越來越衰老,這是生死之漏。人從出生到消滅,就是一個漏的過程,人死漏光,所以生死的煩惱業就是三界中的「有漏」之業。還有一種漏指精神、靈性上的「漏」,就是意念上的煩惱,叫煩惱障。所以「漏」可以分成「業報的漏」、「煩惱所產生的漏」,和「身口意所造的漏」。身口意和煩惱障統統是三界的現象,所以三界也叫有漏之界。剛剛法師開示時在做自我檢討,拿自己為例,以自己的所做所為來教導眾生,這是一個比較苦心的方法。因為世間法是不能揭自己的短,盡量找別人的錯,這是世間人為得到利益所用的一種很現實的方法。但是在我們這個道場正好相反,我們每天講自己的短處,講到一文不值,很像大陸文革時期的紅衛兵的批鬥。學佛修行的人存著一種懺悔和慈悲的心,不忍眾生犯自己走過的錯路,所以寧願把自己架上十字架,我是罪人,我犯了什麼罪,完全公開在眾人面前,這是一種很難得的大丈夫的行為。雖然剛開始的時候,比較難開口,怕別人笑,講不出來,其實即使自己不講,自己所有的行為都是一清二楚地落在他人的眼中,或者是旁觀者,或者是你的言行的受害者,只是不講而已。大家只要相處一段時間後,彼此都會非常了解各自的習性。

  所以,眾生因為煩惱和生死輪迴,就會尋求解脫,尋求無漏。一旦進入無漏的解脫道,就可以跳脫三界,這就是佛陀教導的。佛陀一點一點依照眾生身、口、意三方面的障礙、習性去對治,所以用對比的方式比較給眾生看,你這樣做,你會去哪裡;你保持這樣,會有什麼好處,你會減少什麼災難。就像上師平時看到同門有什麼缺失、行為不對的地方,馬上會指出來,犯了密教十四大戒的哪一條、出家戒的哪一條,或是寺規的哪一條等等。當年佛陀的年代,原本是很單純地將自己解脫的方法交付給眾生,但是當眾生進來之後,發現不同的眾生會犯不同的錯誤,為了防止將來別人也走同樣的錯路,就設下一條又一條的戒律。所以現在的修行,為了幫助大家入正道,就會將這些戒律一條一條地排出來,完全是一種引導的方法。

  但是眾生因為有很多無明存在,當做事情不正確受到告誡時,常常會受到當事者的反駁與仇恨,要當事者承認自己的習性是錯誤的,往往要過很多年之後,經過很痛苦的掙扎,才有可能認清事實的真相。這是每一個眾生共同的習性。所以佛陀比喻眾生的身體好像一間沒有電的房子一樣,完全是黑暗的,等到有一天忽然電燈亮起來,才看見裡面像臥虎藏龍一樣的賊人。但是要等到電燈亮起來,是需要次第的,因為末法的眾生,佛陀講是眼目不明,自以為是,要用剛強的教導方法,讓眾生害怕和痛苦,否則眾生至死不悟,永遠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,所以才會有沖剋的現象。與他人彼此沖剋,或者與團體的規則不能妥協而沖剋,種種的沖剋,產生出種種的是非和煩惱障。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正的,與自己不和的就是邪的,於是就出現正邪批鬥的現象,雖然真正的清淨是不分正邪,但是初級的眾生,一定要從正邪去分辨,藉此達到一種正念去改正,這是佛陀的善巧方便,是初級的標準。

  「是有為。是無為。是世間。是涅槃。」有為是指我們處在世間,你所做的法,就是有為;在出世間以後,出世間的法,就是無為法。在世間生存的眾生,一定會落入有為法的範圍。如何才能既要有無為的心,還要履行世間的任務,而且能夠超脫,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功課。不能因為怕在世間造有為的業障,就選擇不說、不做、不想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譬如你肚子餓了要吃飯,身體髒了要洗澡,肚子痛了要上廁所等等,這些都是有為的事情。肉體存在一天,你的行住坐臥都會牽制到有為的事情。如何修?要無為而為,就是一個大學問。所以佛陀還要繼續教導眾生,用各種方法解脫不同的煩惱。講完「世間」,接下來佛陀講「涅槃」。

  眾生最大的願望是得到世間的安樂,得到肉體和物質欲望的滿足。修行人則是渴求清淨涅槃。貪戀世間是欲望,厭惡世間也是一種欲望,都是會有煩惱。所以佛陀先告訴眾生世間不好,你要求得清淨出世間。但是到最後祂又會告訴你,想出離和涅槃,也都是妄念,還是錯的。要一步一步去引導,如果一開始的時候,就告訴眾生世間與涅槃一樣,那麼沒有眾生願意修行。所以佛陀一開始是告訴眾生,世間是什麼樣的面目,世間存在的意義,然後讓你討厭世間而願意尋求出世間的清淨,走清淨修行的路。否則你不懂為什麼要坐在那裡?為什麼要捨棄一切去修行?沒有佛陀的依據,你不能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。但是修到最後,佛陀會告訴你,事實上無論是哪一種,統統都是空的,這是最終的智慧,是需要漸次地去理解。

  在道場裡,所有的眾生因為師尊的攝召力聚集在一起,目的、習性完全不同,一定會有很多的人事、口舌。其實這些都是助緣,讓你認清你的境界,你的煩惱與妄想是否已經解脫。表面上你是在解決這些事情,但是心靈並沒有貪瞋癡出現,這些事情不會讓你喪失心靈的清淨,這樣才表示你修行達到了一個程度。譬如外面的人罵你,如果你的瞋念還沒有消除,你就會心有不平。如果瞋念已經沒有了,別人無論講你什麼,你都會如如不動。所以說,問題還是出在自己身上。因為別人也是人,你不能期望別人都是聖人,是你要修成聖人,不是別人。要修成聖人就是要超越這些。他本來就是要罵你的,因為你前一世也是這樣罵他,這就是因果。你如果能修正自己,想成挨罵是消業障,現在不罵,將來也會罵,就沒事了,這就是「無漏」,也是「涅槃」。

 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用佛陀的教導去轉化自己的智慧,調馴剛強的習性,幸福就在眼前,這裡就是淨土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