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勿以聲聞小德小智。稱量如來無量福慧。四海有竭。此飯無盡。使一切人食。摶若須彌。乃至一劫。猶不能盡。」

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  終不可盡

<蓮慈金剛上師2005年6月11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64講講經開示>

  頂禮根本上師蓮生活佛,頂禮諸佛菩薩,金剛護法神眾。各位法師,各位同門師兄姐,大家午安。

  我們今天又要跟各位繼續談《維摩詰所說經》。上一次是講到第111頁,倒數第三行。我們仍然是講「香積佛品」。維摩詰居士在這品當中,由於吃飯的緣起,展開了一場神通示現的應機教導。祂以很大的神通變化,從四十二恆河沙佛國淨土距離的眾香國,請到香積佛的一缽飯,伺機教化佛陀的聲聞大弟子。眾香國的香積佛和祂的菩薩們在當地正是吃飯的時間,維摩詰居士顯現神通,及時派遣祂的「化菩薩」到眾香國,請了一缽飯回來。

  「有異聲聞念是飯少。而此大眾人人當食。」在場就有聲聞弟子想到:「這飯這麼少,怎麼讓大家吃得飽?」我們這麼多人怎麼吃一碗飯呢?

  維摩詰居士測知了這個意念以後,就當場開示:「勿以聲聞小德小智。稱量如來無量福慧。四海有竭。此飯無盡。使一切人食。摶若須彌。乃至一劫。猶不能盡。」祂說,不要看這缽飯這麼少,其實這缽飯是如來的無量功德、無量福慧熏修而成的。所以這一缽飯可以讓大家飽食不盡。祂說這缽飯可以使所有的人吃飽,如果說四大海水都可以乾竭的話,這缽飯也還是吃不盡,不管你吃多久,像須彌山那麼久,或者是一劫那麼久,也是吃不盡的。為什麼呢?底下我們繼續聽祂講解這缽飯的來歷。

  「所以者何。無盡戒、定、智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。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。終不可盡。於是缽飯悉飽眾會。猶故不儩。」因為這缽飯是算不完的、數不完的、量不盡的「戒、定、智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」的成就者,熏習而修出來的。這缽飯的功德就是佛菩薩修習戒、修定、修智慧這三學,從戒下手、守戒律、修禪定、修佛的智慧,累世多生多劫一再地去熏修,由戒定慧來達到解脫,達到解脫的智慧。

  就是說佛的飯等同於如來的智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跟祂的戒、定、慧功德一樣圓滿的。這缽飯就是等同祂的法身的成就一樣,吃不完的,吃不盡的。所以說你吃這缽飯是不會少掉,這是法身成就的如來,以無形的功德,示現為有形的資糧,讓眾生的身體能夠飽,也能夠讓眾生的心靈能夠飽。這缽飯的偉大就是在這裡。

  「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」,就是通常所說的修行成佛「五分法身」。行者修行得證,就證得五分法身。就是專修戒,得到戒的法身;修定,得到定的法身;修智慧,能夠得到慧法身;修解脫成就,就得到解脫的法身;解脫知見透徹,就得到解脫知見的法身。

  這就是佛的五分法身,修行證到法身才是真正的成就。佛因為法身成就,完全俱足,所以祂自己吃的飯,賜給他人吃,一樣是永遠吃不完的,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法界有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這三界。我們人是在下三界的欲界裡頭,我們人要解脫的話,就要守基本做人的戒律,要修出定力,還要修慧。行者在人界發心修行,脫不了修戒、定、慧。離開戒、定、慧這三學,就不叫修行。這是修行超脫欲界的第一步。因為人就是五欲的犧牲品,一定要超脫這個欲,所以第一步就要超脫欲界。

  吃飯就是欲界的人在做的事情,從吃飯一樣可以修戒、定、慧。這樣行者雖然吃的是世俗飯,但卻能夠變成滋養慧命的香飯,而不是凡人養濁身的濁飯。

  師尊最近好幾篇文章,一再講人是蟲窟,人的身體就是蟲的洞穴,是養蟲的地方。如果行者吃飯沒有修戒、定、慧,那只是不斷地餵身上的蟲而已。因為如果只是用世俗凡夫的方法來吃,就是在養蟲而已。吃得越多,身上就越污濁,蟲窟就越大。

  香積佛和菩薩們吃飯,是滋養法身,是能夠讓祂們清淨,會讓祂們戒、定、慧增長,讓祂們解脫,解脫知見更加俱足的。所以吃飯就要像佛菩薩這樣子吃。

  佛菩薩是在教導我們,修行就是要從吃飯入手,不是在佛堂修法才是修行。有同門坐在佛堂修法覺得腿很痠,好不容易坐了一個半鐘頭,過一會修法結束,馬上解放鬆掉,馬上大吃,這個叫作餵蟲。師尊最近寫的文章,至少有三四篇在講,人是蟲,人的身體就是蟲,人養的就是蟲。人的細胞也是蟲,而人是由精子、卵子這些蟲生出來的,變成各種外相不同的人。

  行者如果不懂得從食衣住行去修,從吃飯去修戒、定、慧,求解脫,把吃飯跟修行分開,修行歸修行,吃飯歸吃飯,這樣不是真正的修行人。

  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覺。這睡覺也是跟修行有關係,睡覺也是要修戒、定、慧,也是要修解脫,修解脫知見,要有智慧。如果頭一天還是生龍活虎,第二天就像個黑面將軍,就是睡覺沒有修好。

  行者如果守戒守得很嚴謹,吃飯也在努力修行,為佛堂做事、修法也很努力,但是一到睡覺就放鬆了,這還是會出問題。修行常常就是在行者最鬆弛的時候出問題。

  法師開示講到掃地。掃地看起來是很微小的一件事情。第一要應付髒;第二要付出勞力,會辛苦會累;第三,對那些自認為有才智地位的人來說,要放下自尊。再來,如果行者一生都要掃地,終生要面對這個問題,是否能夠誓願終生這樣事奉佛菩薩呢?所以光一個掃地,就要面對這麼多問題。如果你這一生永遠不甘心掃地,那你就做不好掃地這樣微小的事情,這樣簡單的功課。

  修行人要面對很多問題,吃飯、做事、修法都是問題。如果吃飯沒有好好吃,掃地也沒有好好做,這樣的人是不會靜心坐下來修行禪定的,一定還有很多世俗的東西放不下,沒有辦法真心地修行。所以講解脫,戒、定、慧,一定是隨時都在修的。

  修行是各修各得,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」。但是,能夠親近成就者,常在成就者身邊是大有好處的。師尊在講《圓覺經》時說,一個修行成就的人,祂全身跟普通人是不一樣的,祂全身的氣已經變成光。祂的內在已經完全轉化了,不是普通的凡身。祂身體裡頭已經清淨過濾轉化,變成另外的一種組合,就是光跟氣的能量組合。

  師尊說,行者如果能夠吸收到成就者身上的氣,能夠受用無窮。因為那是祂的能量。但是師尊又說,這位成就者的氣如果被你吸去,祂就會受到污染。所以祂一定要把受到的污染再消除,才能恢復清淨。

  所以說在修行大成就者身邊有這樣的好處。但你不是總會碰到這樣子的好運氣。你如果平常沒有修戒、定、慧,沒有累積資糧,沒有成績,業障、大限到來的時候,你不會有這種福氣,剛好在師尊、佛、菩薩身邊的。

  行者要懂得如何親近大成就者。與大善知識親近,與成就者結緣,是一個很大的智慧與學問。如果只是把成就者當普通人看待,當作予取予求的衣食父母,祂就只成為你的衣食父母。你要求的比較低,很容易就滿足了,那你的境界也就如此。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一輩子統統沒有學到,最終你還是普通人一個,把這一生浪費掉了。

  所以我們在道場裡同樣是吃菩薩飯。不要小看這一碗飯,我們吃的是師尊、佛菩薩賜給我們的一碗飯。維摩詰講眾香國的飯,我們道場裡是真佛國的飯。

  「其諸菩薩聲聞天人。食此飯者。身安快樂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。」底下講,眾香國的菩薩,聲聞,天人,任何一個層次的人,吃到這一碗飯,「身安快樂」,身體很安適,心靈很快樂。這是講菩薩、聲聞、天人吃了以後,身心快樂,安適自在,沒有煩惱,好像所處的境界變成莊嚴的佛國。猶如處身在樂莊嚴國,快樂又莊嚴的國土。

  「諸菩薩也,又諸毛孔皆出妙香,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。」菩薩吃了這個香飯,每一個細胞的毛孔會噴出香味出來。「妙香」不是我們那種普通廉價香水。所謂「妙香」,這個「妙」字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。「妙」就是香到沒有字眼可以形容,很微妙的,不能描述的香味。而這種妙香,正是和眾香國國土生長的樹一樣的香味。

  所以從這個地方請來的飯給大家吃,每一個境界的菩薩、聲聞、天人,統統都得到身安快樂。維摩詰講菩薩毛孔還散出香味。因為菩薩修得更好,菩薩吃到這碗飯,這個香不是在身體裡頭,而是會噴出香味。為什麼?因為祂們的毛孔已經修通了,全身的細胞已經打通了,所以祂吃了香飯,這香就流出來。這是祂修行境界的不同。

  所以我們講,吃飯就是修行,道理就是在這裡。吃飯要修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之見。怎麼解脫呢?怎麼得到智慧呢?行者要自己去揣摩,吃飯怎麼樣修出來「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」這五分法身。

  那麼穿衣服如何去修呢?住家、居家,又如何去修呢?睡覺、工作、掃地,如何去把你自己修出來呢?師尊退隱以後在祂的文章裡寫到的,就只是掃地跟洗衣服,沒有別的,沒有更高的。

  以前有一本英文的佛書裡寫,開悟了以後做什麼?答案就是灑水、鋤草、掃地,就是這些。開悟以後你並不是變成大威德金剛那樣,三十四隻手十六足,或是千隻手。你還是做灑水、洗廁所、灑水後院這些工作。

  為什麼開悟之前掃地,一直掃掃掃掃到開悟後,掃地很有福分呢?因為掃地就是在修行。行者不管做什麼工作,只要能夠一直做下去,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統統從這裡出來。這叫作一條路直直走下去。

  也許有一天你還在埋頭吃的時候,你的飯碗就已經被端走了。這世間,無常是悄然來到的。行者當下最滿意的事情是什麼?走路走得很好,如果有力氣可以做很多工,手不要痛,走路腳不要痛,做工手不要痛,跑步不要跌倒,吃飯不要便秘,不要拉肚子。這就是最完美的人生了。沒有求更多的了,就這麼簡單。等你到了一定的年紀時候,你也是會到這個境界的。不用等到老,病業到來時,說走就走了。

  所以說,真正最有福分的人,就是能看得開的人。最有智慧的人,就是能放下的人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