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是如何娛樂的呢?這裡講「四攝為妓女」,四攝指的是布施、愛語、利行和同事。用布施的善行、講很慈愛的、讓人聽了心生歡喜的話語、利益他人、幫助他人的行為、與他人共事,這就是菩薩施展的度眾的方法。

菩薩度生  用四攝法

<蓮慈金剛上師2003年8月14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23講講經開示>

  各位法師、同門師兄姐,大家晚安!

  今天我們要繼續講《維摩詰所說經》「佛道品第八」,第90頁。維摩詰居士在這一頁之後,有一段很長的吟詠歌頌偈,讚嘆大菩薩摩訶薩的修為跟成就。從這一段中,我們可以明白一位菩薩在度化眾生隨俗的生活當中,對於如何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行、住、坐、臥、娛樂等方面,與眾生的方式有何不同。這一段是很有意義的,其中含有非常高的智慧在其中。

  90頁第五行「諸度法等侶」,這裡講的侶,是指菩薩的道侶、伴侶,通常眾生都是有伴侶的,那麼菩薩是以什麼做為伴侶的呢?祂說是以諸度法來做祂的伴侶。所謂「諸度法」,就是祂隨時隨地都有度眾生的方法來伴隨著祂。所以祂的伴侶指的是度生之法。有一句話講「道人無親」,意思是修道的人是沒有親人的。即修道的人是不談親戚、親友的。修道的人完全是以法為親,以法當做祂的親友。所以菩薩跟眾生不同就在這裡,祂的伴侶是祂度生的法門。

  菩薩的諸度法除了指般若、布施、持戒、禪定、精進、忍辱這六度以外,還有其他種種的方便度眾方法,譬如祂有很大的願力,就用願來度眾生;有很大的超人的能力,就用力來度眾生;有特別高超的智慧,就用智慧度眾生。無論菩薩用哪一種方法度眾生,祂終生的伴侶必然就是這些度法,也就是除度生外,還是度生,別無其他。

  菩薩是如何娛樂的呢?這裡講「四攝為妓女」,在古代,那些貴族或者是有錢人,他們的娛樂就是召歌妓,歌妓指的是會彈琴唱歌表演的女子。而菩薩的娛樂是用「四攝」為妓女。也就是用四攝的方法。四攝法是菩薩方便度眾的方法,指的是布施、愛語、利行和同事。用布施的善行來攝眾;用愛語來攝眾,講很慈愛的、讓人聽了心生歡喜的話語;還有用利益他人、幫助他人的行為來攝眾;當他人的同事、與他人共事的同伴,這就是菩薩施展的度眾的方法。

  菩薩要度眾生,除了有智慧和方便以外,還要有願和力,有這些最基本的四攝的技能。如果行者志願要當一個菩薩,就要運用「四攝」的方法,否則,度眾生的生涯,注定是走不通的。因為有「吝惜」的人,什麼都不願意給他人使用,一切都是自己的。不捨得布施的人,如何能夠廣招眾生呢?菩薩的第一個條件是能夠捨,慷慨、心胸寬大能夠布施的才是菩薩。一般人認為,布施是指施捨錢財,其實布施錢財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而已,布施也可以是把所學到的法門捨得教別人。譬如說,我們的根本上師蓮生活佛,從年輕到老,經過釋迦牟尼佛、蓮華生大士、瑤池金母還有很多人間的師父,傳授給祂的珍貴的大法,如果依照一般眾生的作法:這是自己的,不能隨便公開。但是做為一位菩薩,祂一定捨得布施出來,也就是把這個法盡量copy,大量地印製,全世界免費傳送。這種大布施,即使沒有皈依的人,也可以看,《真佛報》上印出去的如何成佛、如何成菩薩的方法,到處派發給眾生看,這就是「四攝」法的第一攝──布施。所以說,要修菩薩行,你一定要能夠捨,用捨法、捨財、捨力氣去做事的方法去布施。譬如你在同事當中或道伴當中,你是先入門的人,積累了很多做事的經驗和技巧,學會了很多的方法,當新人進來時,舊人教新人,一代傳一代,很快新人就學會這些辦事的基本方法。如果舊人不願意將自己的經驗方法教給新人,新人永遠都不會做,這時就是考驗你要不要做菩薩的時候,考驗你能不能布施,捨不捨得把你學到的訣竅布施出來,這就是菩薩與眾生的不同。眾生是自己好不容易學到的賺錢本事,絕對不會告訴別人。譬如做餐廳的,你要去向餐廳的大廚學習廚藝,大廚每次在調味的時候都是手法特快,只是轉一個身或彎一下腰,就已經做好了。你一輩子在旁邊幫他切菜、洗菜,你炒出來的菜還是跟他不一樣,這就是眾生。即使是裁縫、設計師也是一樣,每一行,只要他自己學到的東西,他絕對是封鎖祕密,這叫商業機密。尤其現在科技發達,電腦公司花很多精力、很多人力設計出來的最先進的版本,更是絕對不能漏出來。只要一漏出來,設計出來的版本還沒投入生產,別人已經都在使用了。眾生做不到的,但是菩薩做得到,菩薩不但把自己的身家、錢財、性命都可以布施出去,更願意布施智慧跟佛法,祂願意把祂的經驗完全告訴你。布施,要有這種心量,這就是菩薩的一個很大的特性。

  四攝法的第二種是愛語。愛語,是一種很關愛的語言,是很正的很清淨的關愛的話。譬如你做一點事情,祂就會給你關心、讚賞,祂不會故意潑你的冷水,而讓你做不下去。祂會說一種溫暖的話,讓你的心產生出溫暖,這就是愛語。有人說修行人要老實,不能講一些跟心裡想的顛倒的話。比如心裡悲觀的人,心中挖不出一點愛的火花,當然不會去講昧著良心的話,因為自己不快樂,哪裡講得出來給人快樂的話。講給人快樂的話就會覺得心口不一,是妄語,所以只能講不好的話,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。一個人,只要你的心胸很寬大,心中很滿足,很實在充滿,一定能講得出愛語的,除非是自己的內在靈性非常貧窮。一個內心是一片荒土的人,講什麼都不會是好聽的話。譬如那些臉上看起來像彌勒佛的,或者是看起來好像神父、牧師的人,或者是面帶微笑的,這樣的人比較樂意讓人家心生歡喜。因為他並沒有妄語,他凡事都向光明的一面去看,所以他的心性很開朗,個性很樂觀,同樣的一件事情,由他講出來,不會讓人心生煩惱。譬如有人說,「碰到出家人,賭馬一定輸」,如果是一個會愛語的人,他會用一種方法跟你說,出家人是福田僧,他會給你帶來福分的。即使賭馬輸了,萬一精神受到刺激,心臟要休克的時候,他也可以祈請佛保佑你,或許讓你可以逢凶化吉。所以說同樣一句話,一種講法會讓人覺得很窩心,另一種講法可能會令人陷入黑暗之中。所以說,能講得出真正讓人溫暖的話,也是一個很大的藝術。往往因為聽一個人的講話,甚至會決定他一生的命運。也許有人認為,布施可能很難做到,但是愛語,很簡單,應該很容易做到。但是要做到很恰當、不造作、同時又利益他人的愛語,這就要很高的學問。因為講不好聽,自己是造口業,講好聽的,是綺語、妄語,也是造口業。講的不好聽,可能會退人道心,讓人退失上進心;講好聽的,也不會違背自己的良心,欺騙對方。要想做到自己本身既不會造業,他人又會得到鼓勵,這完全要運用到菩薩的機智和善巧。

  四攝法的第三種是利行。利行也是不容易做到的,一般人都會說:我為什麼要對他好?他為什麼不先對我好?這種拔一毛以利天下都不為的人,這就不是菩薩。眾生是要先收到利益才會考慮,一定要收一點利息才會去做。但是菩薩不是這樣的,菩薩的修為讓祂能夠隨時隨地只考慮他人,不考慮自己。

  四攝的最後一攝是同事。同事也是比較難的,譬如你是博士班出身的,平時經常接觸的同伴都是博士班的人,如果碰到低階層的人,你有沒有辦法把自己博士的身價降下來呢?將自己從最高峰拉到撿垃圾的、打工的、掃街的,然後跟他們一起做朋友,跟他們一起娛樂,跟他們一起作伴呢?無論在任何的階層,隨時都願意屈就,這就是同事。譬如六祖惠能,祂可以在開悟以後,生活在獵人堆裡,一起跟獵人相處九年。獵人通常都是沒有受過教育,每天殺殺打打,出去打獵是殺生,回來也是殺生,將生物解剖,或煮或賣或吃,是很粗魯的。這種野蠻的行為,平時的享樂、娛樂當然也是很粗魯的。如果說六祖是吃素的,而祂混在吃葷的這群野人當中,如何生存?所以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調適。但是六祖能夠跟他們同事,這就是祂的大願力和大智力。即使在現代社會,我們為了求得佛學知識,需要到某一個地方去留學,那個地方跟我們的種族不同,環境水平不同,語言也不同。例如西藏,你如何跟他們一起呢?這也是很困難的。所以說,要當同事,也是不簡單,不但要能夠調整自己的心態,而且還要降低自己的標準,把自己的身分全部改變,這就是在做自度,也是度他的行為。

  跟同事、道伴相處,還有一個很容易犯的行為,譬如說在一個團體裡,通常都是舊人教導新人,盡量幫助同伴,讓同伴盡量減少因不熟而產生不適應和痛苦。但是在幫助了一段時間以後,突然發覺只有自己幫對方,自己有困難的時候,對方卻沒有幫回來,這樣想的時候,菩薩當然是做不成了。眾生常常是為了有去無回,不能一來一往而產生不愉快。而菩薩是不會這樣的,菩薩的利行、同事、愛語、布施,這四攝法是不求代價的。如果求利己,希望對比待遇的時候,就是凡夫。眾生的這種施恩圖報的心態,往往導致結下很多的怨結。譬如你今天送了一個禮物給張三,心裡盤算,因為張三收了我的禮物,如果有一天我有事請他幫忙,他一定會幫我的,眾生都是這樣的想法。然後,真到了自己有事的時候,去找張三幫忙,「記不記得某年某月某日你對我說,『有問題的時候一切包在你身上,儘管開口,沒問題』,所以我今天就有這麼一點點事情,要求你幫幫忙。」可是張三卻回答說:「對不起,我等一下還有一件急事,我需要出去,改天再談吧。」接下來你一定非常生氣,所以眾生會結很多怨仇就是這樣。幫人的時候,如果想要得到回報,結局注定就是悲劇。常常是肉包子打狗,有去無回,十次有九次是這樣的。所以說,菩薩的四攝法做得好的祕訣,就是祂不求回報。祂在做的時候沒有想到有一天要得到什麼,完全是利益眾生,所以菩薩每天都是很快樂的。雖然祂做得很累、很忙,但是祂還是可以每天一路走一路唱得很高興,非常自在。

  「歌詠頌法言」,可見菩薩喜歡唱歌、吟誦是有原因的,因為快樂自在。菩薩隨口唱出來,都是很有法味的語言,祂用宣誦這個法音當作是祂最喜歡的音樂,讓自己開心,也讓眾生開心,彼此互為娛樂。菩薩是把歌詠當作一種很歡喜的法樂,用這種很美妙的法語來講,講出來就像音樂。譬如前幾天我們唱梁皇寶懺,這也是一種歌詠,唱了十天,大家還是越唱越大聲,也是這樣子法喜充滿,所以大家當時也都是菩薩摩訶薩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