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是故當知。一切煩惱。為如來種。」無論是什麼人,都是如來的種子,即使再壞、再笨、再可惡的人,只要因緣成熟,他就可以從這個因緣當中生出佛性。
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為如來種
<蓮慈金剛上師2003年7月27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19講講經開示>
今天我們繼續研究《維摩詰所說經》,第88頁第二行,這一段講文殊師利菩薩以祂超凡的大智慧,對菩薩如何通達佛道的道理,作一個總結。
「以要言之。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。皆是佛種。」文殊師利說,概括一切重點來說,六十二見與所有法界眾生的煩惱,統統是成佛的種子。六十二見是指眾生的無明之見──斷見和常見。斷見是認為一切皆空,常見是認為所有的法界、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統統都是常有。這些認為有和沒有的執著,都是落入兩邊的偏見,屬於六十二見中的邪見。祂說,這些六十二見和一切煩惱,都是佛種,沒有什麼值得絕望的地方,這些正是成佛的助緣。
「曰。何謂也。答曰。若見無為入正位者。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」無為是什麼都沒有做,祂說,如果一個人認為無為是正見,就會一直修入空的境界,空即是涅槃,這樣的人就再也不能發起成佛的菩提心。一個人一旦進入無為的空的境界,就不會再出來做事,等於是消失了。佛是要發菩提心度化眾生的,所以說,這樣的人當然沒有辦法成就佛道。
「譬如高原陸地。不生蓮華。卑濕淤泥。乃生此華。」接下來舉例說,在高原地區的土地,非常乾燥,不能種出來蓮花。只有在很低很潮濕的泥沼裡,才能生出蓮花。同樣的道理,修行人只有在污染的地方,才能生出佛種。「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。終不復能生於佛法。煩惱泥中。乃有眾生起佛法耳。」這裡重複前面的理論,如果取無為法進入涅槃,就會定在涅槃中,進入小乘的境界,再也不能成佛。因為佛法對祂來說,已經沒有佛法。只有在煩惱當中,才需要佛法,才能生出清淨的蓮花。
「又如植種於空。終不得生。糞壤之地。乃能滋茂。」又譬如在空氣當中植入種子,當然什麼都不會生出。種子一定要有一個物體來依附,要有養分種子得到滋潤,種子才能發芽成長。「如是入無為正位者。不生佛法。起於我見如須彌山。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生佛法矣。」所以說進入無為的小乘偏空的境界的人,是絕對不能成佛的。反而我執我見即使像須彌山一樣的高,這樣執著的人,最終還是能發起菩提心。
「是故當知。一切煩惱。為如來種。」所以,要知道,一切眾生,十法界的種種煩惱,都是成佛的種子啊!佛法與煩惱,彼此互為因緣。沒有煩惱,就沒有因緣去學佛,因為對你來說,佛法沒有作用;因為有煩惱,佛法來幫助你消除煩惱,這個成佛的因緣才能成立。如果本身是空的,佛法也等於是空的,所以它不能對你有所幫助,入無為就是不接觸,就沒有成佛的因緣。
「譬如不下巨海。不能得無價寶珠。如是不入煩惱大海。則不能得一切智寶。」譬如想要取得很多很多數不出價值的珠寶一樣,一定要下到很深很深的海中才能撈到。你不跳入煩惱的大海,也不會得到智慧的寶庫。意思是煩惱是幫助你成佛的,你一定要進去煩惱當中,你才能得到超越的智慧。也就是說,沒有煩惱,你就產生不出對治的方法;沒有對治的方法,你的智慧就不會生出。俗話說,玉不琢不成器。用逆緣來磨鍊自己,正像是雕一塊美玉一樣。不去接觸煩惱,如何磨鍊自己?沒有煩惱,等於是空氣一樣,空氣如何能成佛?空氣不會去慈悲眾生,空氣也不會發出光明。所以說,煩惱即是菩提,菩提要從煩惱中成,有了煩惱,下一刻超越了,煩惱就成了菩提。所以這裡說,有六十二邪見的煩惱眾生,才能夠成就如來果。
看了文殊師利菩薩這一段文字,我們就能夠對自己比較理解;對周圍的人也能體諒。因為無論是什麼人,都是如來的種子,即使再壞、再笨、再可惡的人,只要因緣成熟,他就可以從這個因緣當中生出佛性。這樣看來,我們都還有希望,有一句話是「皇天不負有心人」,只要有心,佛就不會放棄。只要有緣,不管是哪一世,終究可以成就。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中給弟子授記成佛,也不是一世、兩世就可以成佛,都是要多少劫以後,或是多少萬劫以後,意思是要修很久,最後才會成佛,現在只是提前給他一個佛號。
在三世因果裡,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阻隔,從成佛的要點上看,能夠成佛,才是最重要的,至於要經過多久,並不是最重要的。能夠即身成佛,固然最理想,但是如果認為自己的缺點多,就絕望地認為自己不能成佛,再修也沒有用而自暴自棄,這樣想就是不對的。按照佛經講,無論在哪一個法界的眾生,無論根基如何,有一天都是可以成佛。我們這樣去想的時候,就會把成就佛果做為生生世世的目標,我們這一世碰到大佛在世,如果成佛的願望不強,八識田裡不及時種下佛種,來世就會增加自己的障礙。因為來世如果不能碰到像師尊蓮生活佛這樣強有力的師父,來敲醒和連接我們成佛的願力的時候,我們成佛的機緣就會拖延,很可能會迷失很多世,這是非常可惜的。
所以說,無論這一世修得如何,我們一定要不斷地重複要成佛的誓願,正像我們平常修法迴向「上求佛果下化眾生」一樣,不斷地提醒自己,告訴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要成佛,這樣才能在這一世打下根基。每一世都這樣努力地灌溉佛種,佛種才會一直萌芽,將來在某一世才會成佛。雖然我們不知道哪一世能成佛,但是我們知道,如果哪一世沒發菩提心,那一世一定不能成佛。如果多生多世不發菩提心,多生多世就不能成佛。所以,大乘講發菩提心非常重要,因為如果沒有菩提心,就是斷了如來種。這就是小乘與大乘的區別。
有人問,如何才能發起菩提心?真佛宗的修法儀軌中有發菩提心的真言,可以多唸,在修法迴向時,可以迴向自己菩提心增長;還有在平時對自己皈依的宗派,盡心盡力地去護持,這些就是幫助自己發菩提心的好方法。自己皈依的宗派的道場,就是讓自己的菩提心有所寄託的地方,是磨鍊菩提心的一種很好的助緣。做佛事、做功德,雖然只是一個幫助自己燃起佛種的助緣,但是如果不做佛事和功德,就像是一個冷的木炭一樣,不能起功用。而做佛事和功德就是起點燃木炭的作用。譬如我作華光功德會,是因為我天生喜歡作善事,過去世有這樣的習性,在這一世碰到根本上師蓮生活佛後,菩提心馬上就像一把火一樣,自己生起來,這就是過去世種善根的現象。
我們的菩提心與師尊、師母的相比,師尊、師母才是真正發菩提心的人。即使我們做到不顧家裡的小孩,做到六親不認,做到昏天暗地,也比不上師尊、師母的發心大。師尊、師母是二十四小時的發心,能說的統統都說,能寫的統統都寫在書上,白天晚上完全在救度眾生。無論是動物、鬼神眾、各個法界,每一個眾生沒有分別,一律平等的救度。師尊所付出的心力和體力,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比得上,祂的肉身背負著四、五百萬弟子的業力所付給的痛苦,這才是發大菩提心。如果不是師尊發菩提心發得那麼大,不可能兩個月就寫一本書,即使退隱了還是繼續寫書,當今之世是沒有人能做到這樣。真正的發菩提心,是不用別人叫,也不用別人鼓勵,更不用獎賞慰問,有沒有人看到都一樣,是自己從心裡很樂意地沒有絲毫勉強地去做。
有人說,華光雷藏寺的工作最多,不要去那裡。這個說法是很可笑的。如果是世俗的企業,工作多可能有壓榨個人體力之嫌,但是,我們今天是學佛的人,做的是佛菩薩的如來大業。學佛的人如果知道如何成佛,一定不會嫌道場的事情多,更不會批評工作多。譬如做《真佛報》,這是替整個真佛宗派服務的善事,本身就是很正的、最好的因緣。再來做華光功德會的事情,名字上就有「功德」二字,很明顯,做得多,功德自然多。做寺廟的佛事,給大家來參與,這更是侍奉佛的功德。可見,這三個菩提事業都是成佛的資糧,自己做自己得,正是發菩提心的大好機會。說工作多的,一定是懶惰的人,因為不要做,不發心。
每一個成為金剛上師的人,也都是長期發心的弟子,這樣的人才能承擔如來的家業。什麼叫「金剛」?表示你可以扛很多,懶惰的人絕對不能成為金剛上師。因為你要緊緊地跟隨師父的腳步,時時刻刻都要幫師父扛如來的家業的大護法,是佛菩薩座前的大將軍,懶惰的人如何能承擔?華光道場每個星期做兩場法會,我還在想,是不是再加一場,法師趕緊搖頭說:「上師現在已經每天吃四道符,如果再多扛眾生的業障……。」這就是發心,思想當中根本沒有想到自己,沒有怕的概念,不會因為病痛、扛眾生的業障而畏懼,還是繼續很努力地去做。所以說,大家要能分辨,如果在道場裡聽到有人抱怨做得多,你就要明白,這樣的言詞是沒有智慧的表現,是有問題的。因為我們做的完全是利他的,我們應該最怕別人不給我們做,不給我們這些成就佛道的機會,反而是希望這一生做得越多越好,令此生無憾。
師尊教導我們保持初發心最重要,因為初發心是最勇猛的,如果你能將初發心一直保持下去,佛種就能一直燃下去,最終一定成佛。初發心如果熄了,佛種也就熄了。師尊在的時候尚無法點燃這顆初發心,有一天師尊不在了,還要等到哪一世才能點燃?譬如師尊閉關的時候,許多人像是失去了支柱一樣,變得鬆散起來,這是因為沒有師父給你加持、鼓勵和慰問,初發心就熄了一大半。所以,修行的路就會走得歪歪斜斜。雖然師父不在,但是師父的教導還在,我們就是要保持這顆永遠不死的初發心一直向前衝,終有一天到地頭。
佛經裡講,每一個修大乘、金剛乘的人,一定要在有生之年,盡量地發心,成佛的資糧才能快速地成長。成為一個菩薩是因為很發心,但是菩薩要成佛,還要擠出自己最後的全部力量再發心,才能夠最後成就佛果。何況我們是凡夫,如果不發心,到哪一年能成菩薩、成佛?
「爾時大迦葉嘆言。善哉善哉。文殊師利。快說此語。」大迦葉是小乘行者,在旁聽到這一席話受到啟發,讚嘆說:文殊師利真是快人快語,這一席話很痛快。「誠如所言。塵勞之儔。為如來種。我等今者。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」 大迦葉感慨地說:真的如你所說,「塵勞」就是勞碌,「儔」是眾生,整天很繁忙、操勞不停、很煩惱的眾生,確實是如來的種。我們這些小乘,真的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文殊師利與維摩詰居士藉這一番機鋒對話,來度化這些小乘的行者。讓這些孤芳自賞的小乘行者的眼界不斷打開,智慧一點一點地得到擴充。所以每講一段菩薩與維摩詰居士的對話,就有一個小乘行者被啟發開悟。這一段就是佛陀的弟子當中最保守、守戒最嚴的大迦葉尊者,受到啟發後的讚嘆。今天就講到這。嗡嘛呢唄咪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