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的心變得越快,就表示障礙越重,福分越少;心越穩定,障礙就越少,因為心安,你的變動就會比較慢。普通人是一剎那的變動,精神病的人是剎那剎那的變動,所以永遠反反覆覆,這就是業障重的現象。

m-48-02

諸法皆是解脫相

<蓮慈金剛上師2003年4月24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06講講經開示>

 各位同門師兄姐:大家晚安!

  我們繼續研究《維摩詰所說經》。上一堂談到一個很精彩的故事,意義非常深,就是佛教非常出名的「天女散花」的典故。

  這一品講的是舍利弗跟維摩詰之間的一些機鋒對話,其中圍繞著虛空中出現的一個天女展開話題。天女出現,跟隨著的一定是天花飄散,給法界增加妙色跟妙香妙味。據說天人頭上都是戴著花的,如果這些天人、天眾修為的功夫開始有衰落污染現象的時候,祂們頭上的花就會開始枯萎。身上的香味也會消失,慢慢會有一種濁氣出來。就像人間一樣,洗完澡的時候很香,沒有怪味,流汗以後就會有汗臭味。

  天人天生就有香味、妙味;但是當祂們在天上的壽命快要享盡的時候,祂們就會出現五衰的現象,身上慢慢會流汗,慢慢會有味道出來;同時,祂們的心本來都是很快樂的,慢慢也會有煩惱出現,甚至會不喜歡祂們本身所處的境界,會感覺到枯燥無聊不高興。人經常會有這種現象。有一個人來問事,問「要不要搬家?」因為他租了一個房子,本來剛住進去的時候,感覺很新奇,從上到下打掃得很乾淨,裡裡外外一天巡視好幾回,對每一個地方都是歡喜不盡的。但是過了不久,他就覺得這房子怎麼這麼拘束,不是嫌這裡太小,就是嫌那裡不美,設備又差,外面也沒有什麼風景看;然後又有一些蟲,鄰居又不好,街上車子太吵等等。他發現很多缺點,愈住愈覺得很討厭。每次他們來問事要不要搬家的時候,金母都告訴他:「不用搬啦!」為什麼?因為沒有什麼不好啊!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天上的天人,福分那麼好,那麼美麗,環境那麼清安,我們實在是望塵莫及。但是,天上的天人,有一天祂也會跟我們一樣:「唔鍾意啊!」(廣東話)而天人「不鍾意」,是在祂的天壽幾百年結束以後,祂才會不高興。人間五十年,天上只是半天、一天,所以祂的厭惡感產生的時候,跟人間比起來會拖得比較久。而人的時間很短促,所以人變心的時候看起來是一剎那。今天才搬去這個房子,明天睡一覺起來就反常。所以,從心的變化就可以判斷,一個人的心變得越快,就表示障礙越重,福分越少;心越穩定,障礙就越少,因為心安,你的變動就會比較慢。普通人是一剎那的變動,精神病的人是剎那剎那的變動,所以永遠反反覆覆,這就是業障重的現象。

m-48-01

  天人通常都有幾百年的天壽,所以比較能夠安定。但是有一天壽命福分享盡,祂也會想要變動,「我不要在這裡,說不定地球好玩一點」。祂會想這些,慢慢煩惱就生出來,有一天,一覺醒來祂就想回到地上來,想要去香港的,就會下生到香港;喜歡歐洲的,生出來就會在歐洲。所以是自己心想事成,想什麼,輪迴就變什麼。

  以前我們有類似的例子。有一個同門從香港坐十三個鐘頭的飛機來到這裡,才找人去把她接進廟裡,沒幾個鐘頭,馬上吵著要人家送她上飛機回去。送她回去後,她又吵著要來。所以說,心變化越多的,業障越重、境界越低。心能夠安定,時間越長越不會變動的,越平順的,境界越高。地獄的鬼眾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經過一個生死關,而人的一生相對要比較久才死一次。所以由這裡看來,人本身的命運,就是看自己是反覆多還是反覆少。反覆多的人痛苦多,反覆少的人痛苦就少。這個道理由天上到地上,再到地獄都是一樣,是通諸法界的。

  修行人也是一樣,也有層次的分別。像《維摩詰所說經》中的情景一樣,天人下降,灑下天花,落在這些大修行者的身上,有出家的比丘、聲聞、緣覺,還有很微妙的菩薩摩訶薩,也有諸天。當天花灑在出家比丘的身上時全部黏住,他們用很大的力量也擺脫不掉。而這些花落在大菩薩身上,完全不黏身,菩薩們都清涼自在無事一般,沒有一點干擾。而聲聞的弟子就會心亂,一朵花來他的心就受到干擾,這就表示修行的境界不同。如果你認為自己的修行已經達到解脫,應該任何東西都不會讓你心亂的;還會產生煩惱的,表示你修的法門有問題、還不是最高的,還是不到解脫究竟。所以維摩詰藉這個因緣解說:「解脫者。不內不外。不在兩間。文字亦不內。不外。不在兩間。是故舍利弗。無離文字說解脫也。所以者何。一切諸法是解脫相。」祂說:什麼叫作解脫呢?解脫不是分從內解脫,也不是外相解脫,也不是說內跟外的中間。解脫不能分內外來講的,當你講解脫的時候,它是不離文字的。所謂講解脫相,任何一個法本身就是解脫相,沒有一法是執著的。因為法本身沒有「自性」,什麼東西能夠綁到它?什麼東西能夠握住它?這個法本身是不存在的,它只是因緣的假性而已。

  盧師尊蓮生活佛,三十幾年辛辛苦苦弘法度眾,舉辦無數場的法會,弘法的場面非常熱鬧,譬如有五萬人參加的那一次,即使不想學佛的人,也會跟著別人一起去看熱鬧。但是現在,師尊什麼都沒有,一個人去隱居,祂就是要告訴我們,諸法皆是解脫相。很多人的大場面是解脫相,一個人隱居閉關也是解脫相,佛性一如。師尊的誓願是不捨一個眾生,意思是要把眾生度盡,現在度到幾百萬個就去隱居,這就是開悟者的一種教導。祂就是要教導你,那樣子也是解脫、這樣子也是解脫,人多解脫、沒人也是解脫,沒有分別的。一切諸法均是解脫相。

  「舍利弗言。不復以離淫怒癡為解脫乎。天曰。佛為增上慢人。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耳。若無增上慢者。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。舍利弗言。善哉善哉。天女。汝何所得。以何為證。辯乃如是。」增上慢的人認為,一定要離開淫、怒、癡才是解脫相。祂說:佛認為他是增上慢的只能這樣教他,對於沒有增上慢的,淫怒癡這些本身就是解脫相,因為凡有相皆空,你要這樣認知。你進到相,事實上它是無相的;而無相當中,它還能夠產生相。無相而相、相而無相,就是這一句話。淫怒癡這三毒本身是無性的,你能夠認知,就能夠超脫它,在淫怒癡當中能夠當下解脫。因為煩惱本身就是一種菩提,不是一定要脫離這些你才能解脫證菩提,這個道理就是:諸法本身就是「空性」。

  記得當年師尊提醒我:「妳是瑤池金母的分靈,雖然來歷很大,但是妳將來一定要通過種種的考驗,妳要能夠深入『空性』,悟入『空性』,才能得道。」現在想來,這重重的考驗,差不多三、五天就有一次。譬如我越想當瑤池金母,祂就越讓我當不成;我越想度眾生,祂就越不要讓我度眾生;我越想清淨,祂就越不讓我清淨;越想賺錢就越沒有錢。完全都是事與願違。越是怕死祂們就越要叫我不怕死。佛法是很妙的,你不是一定要逃開這些你才能夠解脫,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聲聞的解脫是要躲到深山裡,躲到很寂靜的地方,墳墓塚間,沒有人的地方,不受這些淫怒癡的干擾才能夠解脫。而大菩薩卻是任何地方都能夠解脫,所以祂敢去任何地方度眾生。維摩詰就是去窯舍度那些妓女,度了很多妓女從善向佛。文殊師利菩薩也是去學校裡去度眾生。為什麼祂們能做到?就是因為祂們已經當下證悟空性,證悟淫怒癡是解脫的,所以祂們的心能夠很定,不會有分別心,也不會受到污染。祂們已經完全把這一切看破看空,這一切對祂不產生作用,能夠悟到這一層道理,而且能夠實修實證,這就是修行的功夫。

  有人認為既然淫怒癡是解脫,所以他可以去玩,去做瞋恨的行為,去報仇發脾氣,或者跟人家去迷一些不好的拈花惹草的事情,然後說這就是解脫。這是完全不同的,因為只是用理上去講,沒有實證的功夫,沒有真正的開悟,去做什麼就會沾染什麼,還是污染的。所以,一定要有實證的功夫,你才能夠去碰淫怒癡,才不會被這些業力拖下去。因為聲聞的證悟不圓滿,所以祂一碰到淫怒癡就要趕快脫離。

  舍利弗問天女,妳是依何法門得證的,能如此辯才無礙?!天女說:「天曰。我無得無證。故辯如是。」我即使得證解脫,我還是沒有得。因為入世出世這些法,根本就是空性,沒有可證,也沒有可得。佛性本身是空的,本身就具有,不需要去拿什麼來證明你的佛性,也不需要去證得你的佛性。這一層道理能夠明白,就是理上的開悟,但是明白還不夠,你還要繼續實修,讓這個明白的程度一直增加,到最後一切洞然洞開再也沒有阻礙。否則就會有昨天還說什麼都是空的,今天卻在跟人家拼得你死我活的現象。當你清醒的時候,你會覺得很好笑,但是當你迷糊的時候,你會為了一個碗、一個座墊搶到出人命,這就是還沒有實證,智慧不夠堅固,不是真正的明白。如果你能夠用這個道理常常提醒自己,這樣一想的時候,很多不愉快的事情,就會比較容易過去。所以說,學佛的人很好過日子的。

  記得我以前沒有學佛的時候,每天都氣得半死,躲在房子裡算哪一個人對不起我,哪一個人對我不好,心理產生很多仇恨的念頭,然後就統統不理他們。學佛了以後,就會比較容易放過,頂多氣幾天就算了。不像以前每天重複想三遍,生怕自己忘記這段仇恨,跟家人吵架,臭臉要掛久一點,而且一定要讓對方看到,你讓我不好過,我就給你加倍奉還,這就是貪瞋癡三毒的現象。學佛學到現在,慢慢會變得心態比較平衡,人也變得越來越乖,做什麼都很守本分,這就是修行的結果。所以,佛法對人的一生影響很大的,越修對事物就越看得開,即使沒有開悟,只要記住「無得無失」這句話,你就可以受用終身。當你被開除的時候,氣得要跳樓,正想跳下去的時候,頭腦跳出來「無事,在我做這個工作以前我也是沒工作的。做了五年現在又失去,跟以前差不多。」這樣想的時候,就真的沒事了。

  修行也是一樣,有事做的時候,盡力去做;沒事做的時候,也不用自艾自歎。要如此想:修行是要消業障去煩惱,沒事正好可以享受當下解脫的寂滅相。但是,也不能為了逃避而進入寂靜。因為這裡說「淫怒癡性即是解脫」,所以你不能執著於一邊,執著於空性。偏於無相你就落入頑空,不能度世間的眾生;你執著有相的一邊,你就不能解脫。所以說一定是兩邊都兼顧,不偏不倚,這樣才是中道。

  能夠將佛法善巧運用在日常生活中,你就會覺得人生也是很有趣味的,就像一場遊戲一樣。以前我跟隨師尊去印度,我那個時候長得很大隻,怪不得人家都把我當男生,當時和我們一起的還有一個很大隻的,在等飛機的時候,到咖啡廳要一些點心,很自然的,瘦的都是叫一杯白水,胖的就點牛排,師尊就對另一個大隻的說:「少吃一點啊!」聽到師尊說叫那個胖的不要那麼貪吃,我想我也是胖子,就不敢點。結果師尊說:「大家都點,為什麼你不點?」我說:「我是胖子不能吃。」師尊就說:「沒關係,去到印度就變瘦猴子了!」為什麼同樣是胖子,他不能吃,我就可以吃,師尊這樣說,就是要告訴我們,很多東西不是一成不變的。祂有祂的道理,愈愛吃的就不給他吃,愈不動心的,我們就給那個不動心的吃,這就是調的功夫。

  與師尊一起在飛機場辦手續的時候,所有人都站著等,剛好旁邊有一個空座位,師父沒有叫祂旁邊的這些護法去坐,卻叫我一個人去坐。那個時候我是沒有出過門的,從家裡出來還沒到AIRPORT差不多就快要昏倒了。我本來很想去坐,但是我這個人也是有分寸的,人家都沒有動,我還是接受考驗比較好。你不要以為師尊什麼都不知道,每一個弟子都叫:「師尊,我可不可以這樣?」「可不可以那樣?」師尊說:「可!」十個有八個都OK,旁邊的人就很緊張。師尊這一答應,天下又會亂一大半。師尊說OK,祂是要你因果自負,因為祂一定要講好的,祂講不好你一定不喜歡這個師父,下次就不再去找師尊,沒有緣你就不能得度。同時,師尊講這個「好」還有另一層含義,對祂來說,天底下本來就是「無得無失」,好也是「無」,不好也是「無」,在佛眼看起來,這一切不過是一場遊戲,有得吃也是一場遊戲,沒得吃也是另一種遊戲,都一樣的,無得無失。日常生活中運用這個道理去看,就不會那麼痛苦,碰到挫折,很容易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超越過去,而不會是從此一蹶不振,失敗了再重新從頭做起,看得開,才會再有一個好的開始。

  所以,佛法在這裡講的「無得無失」,就是讓你能夠不斷超越,讓你最終能夠開悟的良方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