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看到好東西趕快分給眾生,這樣的念頭一轉,你的功德就是與眾生共享,你馬上就變成菩薩了。所以慈悲就是一念之差,在一念之間,就決定了你是要當聖人還是凡夫。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三十七(誰不愛櫻花)
菩薩悲心 功德與眾生共之
<蓮慈金剛上師2003年3月13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00講講經開示>
各位法師,各位同門師兄姐,大家晚安。我們今天要繼續講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的第七品「觀眾生品」,第76頁,倒數第四行。
上一堂講到維摩詰居士答文殊師利菩薩,何謂菩薩的「慈」,菩薩如何去行祂的慈悲法事。接下來,「文殊師利又問。何謂為悲。答曰。菩薩所作功德。皆與一切眾生共之。」這第二個問題是問菩薩的悲心,菩薩是怎麼樣去行祂的悲去慈悲眾生,就是如何去超拔眾生的痛苦。菩薩心胸非常廣大無私,凡是有利益的事情都是為了眾生而做的,絕對不會為自己去做。菩薩廣大的悲心,是把祂所做的一切功德都跟眾生共有。這句話就是講大乘菩薩道,小乘行者絕對不會跟眾生分享他的功德,也就是說菩薩是利他的,如果不是為了利益眾生,祂也不會去做這些事情,這就是祂的悲心。菩薩悲心無量,祂所救度的眾生也是無量的。
師尊的書裡頭,常常提到一個密教的行者應如何去做法事。舉例來說,凡是我們吃的東西,我們一定要做眾生供,就是吃東西之前都要做大供養,這就是菩薩做的功德。一般人看到好吃的,馬上就是想到自己喜歡,自己要吃。但是密教的行者要做菩薩行,就是要先布施供養給六道眾生,跟他們分享,而法界的六道眾生得到你的供養,自然會歡喜信受,那麼歡喜信受他自然就會回報於你。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三十七(誰不愛櫻花)
「何謂為喜。答曰。有所饒益。歡喜無悔。」何謂為喜,慈悲喜捨的喜。維摩詰說,要做有利益眾生的事情,做了這些事情,心裡就很歡喜,完全沒有絲毫的懊悔。不會說做完了,就開始起反悔心,或者是做得不甘不願。
祂接著講,「何謂為捨。答曰。所做福祐。無所希望。」福祐就是福田,菩薩所做一切的恩惠,都賜福給他人,賜福慧給他人,祂完全沒有希望人家回報,心裡無所希求。菩薩的「捨」在行捨當中,所做一切福德的事情,完全是空的,沒有期望什麼回報。但是事實上你給法界布施,冥冥之中法界會有這種果報回來給你。
像這個禮拜三我們做黃財神的法會,我們得到什麼呢?黃財神菩薩賜給我們一車輪鮮美的水果,這就是祂的賜福。那為什麼祂要賜福呢?是因為我們做了供養。所以說,我們虔心用我們的供品供養,把我們的供品觀想變化成很多很多,上師在供養的時候,也是觀想變化得無邊無量,儘可能的變多。我們再來誦經,用經跟咒來供養黃財神。然後我們還行慈悲法布施給祂,祈求五方佛放五色光來照祂的身體,讓祂的腳拇指的腫痛消除,讓祂快樂。為什麼我們求黃財神會得到感應呢?因為我們做的功德祂接受了,那祂就會回報給你。這一次祂回報的是那麼多的水果,等於是說祂請你吃一大盤水果。這就是冥冥之中法界給你的回報。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三十七(誰不愛櫻花)
我當初剛進佛門的時候,看到師尊很威嚴,很有power,臉很嚴肅,很有能量的樣子,那我們這麼個小人物,看了心裡就覺得有點害怕,都不敢接近,也不敢跟祂講話。在祂前面我們都發呆了,不知道要講什麼,祂就是有這種震攝的力量。後來,我剛開始辦這份報紙,師尊寫了一篇稿子來,我才第一次領悟到師父這麼親切活潑。祂在文章裡頭還提到白社長怎麼樣、白社長講什麼。「師尊怎麼這麼輕鬆啊」,我差一點跌破眼鏡。為什麼祂這樣?就是因為祂歡喜。祂認為辦報紙這件事情很好,祂很高興,所以祂就寫出來,表現出來祂的快樂。師尊認為很好的事情,祂會很坦然地表現出來,還表達出祂的尊敬跟喜愛。在祂的文字當中,信件當中,處處都顯示出祂宏大的風度,很隨意自然地流露。祂非常有禮貌,非常尊重他人。雖然祂很高,只要你做的是很有意義利益眾生的事情,很自然地,祂就把你捧得高高的。
譬如關於金母功,師尊賜了一篇文章寫「蓮慈上師的金母拳功」,認證金母功是很好的功法。祂很內行,看得出來你走的是什麼步,是不是真正正統的金母的功法,讚嘆這個金母功法不可思議。還有其他的文章,每次祂寫來的文章都是讚嘆啦!不可思議啦!其實我們跟祂比起來,根本是天差地別,小小本事一樁。為什麼祂會這樣稱讚,這就是聖人的慈悲喜捨,真誠的喜,對於有利益的事情,發出由衷的歡喜心。因為祂歡喜,自然馬上表現出來,歌頌讚揚你。這就是真正一位慈悲喜捨的大菩薩摩訶薩表現出來的言行。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三十七(誰不愛櫻花)
菩薩為了利益眾生,完全無畏無悔。譬如師尊傳時輪金剛大法,這個時輪金剛大法是不能隨便傳的,傳這個法的大成就者,因為洩露了天機,是要受到很多的障礙的。即使因為祂傳了時輪金剛法,那些魔要把祂毀掉,讓弟子叛變、陷害、譭謗,要讓祂體無完膚,面子丟盡,讓眾生對祂唾棄、取笑、辱罵,把污告的醜事上電視,發到全世界。但是師尊為了利益眾生,祂很歡喜地去做,而絕不會後悔。一位大成就者就是不顧自己的一切,為了要傳法,即使付出很大的代價,祂還是不畏縮,不後悔,祂還是要做,這叫作粉身碎骨。所以說菩薩要做人所不能,忍人所不能,生生世世去行祂慈悲喜捨的誓願。
一般人的做法是有所求的。但是真正的菩薩做了慈悲喜捨的功德事情,完全是什麼也沒有想,也沒有期待回報的。如果你修菩薩行,看到人家回報給你這麼多,就要趕快迴向,不要獨享,要與人家共享,這樣你才可以提升你的果位,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慈悲喜捨的方式。你如果只想到自己,「黃財神給我這麼一大車輪的水果,趕快去拿,拿不完的,再多拿幾個布袋去裝」,這樣子你就不是菩薩了,你就是凡人了。如果你看到好東西趕快分給眾生,這樣的念頭一轉,你的功德就是與眾生共享,你馬上就變成菩薩了。所以慈悲就是一念之差,在一念之間,就決定了你是要當聖人還是凡夫。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三十七(誰不愛櫻花)
所以修行人志向要高,我們研讀經典,就是要藉經典來開闊我們的眼界。凡人的心量很小,目光如豆,一切無非都是為自己打算。凡人的一生統統都是為了自己的食衣住行育樂,以自己為中心來做事情,圍著自己轉。在經典如《維摩詰經》中,聖人不是這樣子的。聖人裡面聲聞緣覺是怎麼樣,佛菩薩又是怎樣,通過研讀經典,給你很大的智慧,很多的教導跟啟發。所以說,你如果仍然以凡夫的觀念做事情,你一輩子就是修成凡夫;用聖人的標準來做,懂得把一切的功德跟他人分享,自利利他,才叫作菩薩。
凡人是不會跟眾生共享功德的,譬如好朋友親戚,在一起相處很好時,嘴巴講得很好聽,「我的就是你的啦!哪天有困難,只要一句話。」你就對他推心置腹,什麼東西都送給他。但是有一天你需要他幫助的時候,他會講很多理由,訴很多苦經,就是不能幫你。凡人不只不能跟陌生人共享功德,甚至是家裡的親人伴侶啦!也很難共享功德的。人家說夫妻本是同林鳥,但是等到獵人來的時候,早就飛散逃命各奔東西了。而菩薩是怨親平等,怨敵近親,一樣的待遇,一樣的慈愛。所以菩薩才會這麼樣受人尊重。
我們真佛宗的根本上師這麼受到祂弟子的愛戴,是有原因的,祂確有得到這一份尊敬跟厚愛的因緣。因為弟子認為師尊就是佛,師尊就是蓮花童子,祂修的是最清淨的,祂所做的事情完全是為了大眾,祂不會有任何的私心,祂也不會偏心。所以說這樣的聖人真的是絕無僅有。譬如說師尊二十七、八年辛苦地為真佛宗轉法輪,從出道到現在,日以繼夜為弟子們扛業障,替代,還要教他們這麼多的法門,短短幾年傳這麼多的法,寫這麼多的書,度這麼多的人。這要有非凡的能耐才有辦法這麼快速一下子放開,把辛苦的成果統統傳給弟子,讓弟子去享福。
譬如每一個弟子都是因為師尊,才能開啟他們基本的智慧,因為師尊他們才能有所成就,因為師尊他們才蓋了這麼多間廟,所有這些都是歸因祂的加持力跟攝召力。每次大家請師尊來籌款,請師尊加持廟快點蓋起來;廟蓋起來了,然後師尊每次一來就度了這麼多人,然後大家就享受這些現成的果實。廟也有了,信眾也是衝著師尊來。大家都是看師尊的書,仰慕師尊。人們從四面八方來找蓮生活佛,來皈依蓮生活佛。弟子們都是在享受祂辛苦的果實。然後師父看到弟子們成長了,祂就走了,浪跡天涯,讓這些弟子去安享他們的快樂。師父不在,弟子們才慢慢自己做,度眾生也都度得很熱鬧,表面上大家都很努力,其實這些眾生都是師尊度來的,師尊的法輪還在轉。所有這麼多人出家,都是師尊度的。但佛菩薩本身就是沒有居這個功德,一切統統給了眾生,這就是一個現實的例子。
師尊的彩虹山莊,那麼豪華漂亮的一棟產業,四十英畝(ACRE)的豪宅Masion,蓋起來以後也是弟子們在用,祂自己去大溪地閉關住茅草屋。這就是菩薩行捨,師尊把祂做的功德都給了眾生,沒有希望什麼,沒有想要什麼,自己捨到什麼都不需要,現在住茅草屋,還照樣每天寫一篇文章,甚至連生病還寫文章。《真佛報》最近刊登了師尊寫來的一篇文章,師尊前一陣子病到天旋地轉,發冷發熱,每走一步就頭痛得快裂開,病得那樣,祂還寫文章來。祂到韓國去拜佛,繞佛,祂拖著這個生病的身體去繞佛,祈請佛菩薩,希望祂的病業早一點消除。這就是一個菩薩行捨「所做福祐。無所希望。」的明顯例子。
什麼人做得到這樣呢?到現在為止,在漢人佛教界的這些大人物,還不是在享受他們的高位跟名利,還沒有哪一個放得開、放得下,至少沒有像師尊這樣子的。我聽到師尊說:最傻的就是那些去蓋房子的人。別人在蓋大廟,蓋大樓,蓋大學校,蓋大醫院。師尊說,憨人才會去蓋房子,就是說呆子才去蓋房子,祂不喜歡這些東西,因為師尊修的是無上法門,祂看不上這些世間的東西。在師尊的理念當中,世間的這些大房子對祂來說就好像一堆瓦礫,在聖人眼中是一文不值。就像佛陀在《四十二章經》裡頭說的,世間的東西無非都是一堆破瓦礫。
所以說什麼是菩薩的悲心?維摩詰講得很簡單,你所有的都給眾生,你有什麼統統都給眾生,包括你的生命、名譽、財產,統統都給眾生,「與眾生共之」,就是讓眾生來享,這就是悲。
什麼是菩薩的喜?凡是能夠利益眾生的事情祂都做,很歡喜地去做,完全不會反悔,完全沒有顧慮的去做。就是隨順、隨喜。可以說菩薩是隨喜眾生,隨著眾生的歡喜,去做利益眾生的事。但不是隨著眾生的歡喜,去做不是利益眾生的事。因為眾生喜歡的東西有很多是不好的,酒、色、財、氣都不好,吃、喝、嫖、賭,菩薩不可以隨喜。對眾生有幫助的任何大大小小的事情,菩薩一定隨喜,所以這是有差別的。酒、色、財、氣這些你不但不可以隨喜,還要用你的慈,維摩詰所說的三十幾種慈悲的方法來幫他轉化,轉變他的惡趣。
什麼是菩薩的捨?就是說菩薩所做的功德,完全沒有希求回報,完全是利益眾生,不會想到自己。而且還要做到佛陀教導的「三輪體空」:就是無布施的人,無布施的東西,也沒有接受布施的這個人。布施一過就統統都忘記了,完全不記在心上。嗡嘛呢唄咪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