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度眾生,把眾生當成自己一樣去度化,所以我們把菩薩的大悲心叫作同體大悲。大乘的宗旨是以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心量去度眾生,所以才稱做大乘菩薩。

n-20-05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三十四(把來瓶中插)

行菩提慈  等一味故

<蓮慈金剛上師2003年2月13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九十七講講經開示>

  各位法師、各位同門師兄姐大家好!

  今天我們繼續講《維摩詰所說經》觀眾生品,菩薩如何行慈,第76頁第一行。

  「行菩提慈。等一味故。」菩提就是一種覺悟,是最高深的智慧,一味是指每一個眾生都一樣,完全平等。菩薩用自己覺悟到的智慧,平等去慈悲眾生。

  「行無等慈。斷諸愛故。」無等與一味,都是無分別之意,菩薩因為斷除了本身的愛欲,沒有私人的迷惑,所以才能夠無分別、平等地去慈愛眾生。可見,菩薩與眾生的慈悲是有很大的差別,眾生的智慧是有偏差的。比如同樣做善事、發慈悲心,眾生所發出的慈悲心,常常有高下之分,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待遇。眾生的關愛具有很濃烈的個人欲望,當遇到特別喜歡的人,慈悲心就會發出多一點,遇到不投緣的人,慈悲心就少一點,甚至是沒有慈悲心。因為有喜愛,一定就會有不喜愛,而菩薩因為已經斷除了見惑思惑的這種迷惑,所以示現的慈悲與關愛,自然而然行諸於外的就是一味,完全沒有個人的喜愛與欲望。

n-20-04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三十四(把來瓶中插)

  「行大悲慈。導以大乘故。」菩薩度眾生,以最大最廣的大悲心、把眾生當成自己一樣去度化,所以我們把菩薩的大悲心叫作同體大悲。大乘的宗旨是以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心量去度眾生,所以才稱做大乘菩薩。

  「行無厭慈。觀空無我故。」菩薩的慈悲不會厭煩,菩薩的耐心等同虛空,所有一切的厭煩已經空掉。只有證到無我的境界,才可以不以自我的觀點去看待眾生,也才不會不耐煩。這個境界說起來很簡單,但要做起來,是很不容易的。譬如別人需要你的眼睛,菩薩可以捨出來,等於是這個眼睛不是自己的一樣,你如果考慮半天,等於是還有我。五蘊八識集結起來的這個我,一定會有色聲香味觸法的覺受,只有真正達到無我、內外一致的空性的證悟的時候,去行慈悲才不會厭煩。

  常常聽到這樣的話:我又不是聖人!這表示已經開始厭煩了才會這樣說,意思是不要要求我這麼高,我又不是聖人。普通人都是會厭煩的,只是層次上的區別、忍耐力高與低的差別而矣。師尊在文章中講述自己生病的現象,頭部裂開八葉,非常痛苦,等到病好後,師尊說,統統空了,一絲一毫的障礙都沒有了。一般修行人,無論修多久,通常還是會覺得有一點東西纏在頭腦裡,揮之不去,非常頑固。可見,只要習性還存在,是沒有辦法真正空的。只有像師尊那樣經歷過大死一番,這些障礙可能才會化成灰燼飛掉。所以說,無念慈一定要徹底無我才可以。

n-20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三十四(把來瓶中插)

  行者可以自己去觀察,如果自己還會有強烈的痛苦難受,還會有厭煩,還會有這些七情六欲的人類的自然表現,這就不是無我。菩薩度地獄、餓鬼道眾生,只有無我的時候,看到地獄的恐怖相,所有可以想像的和想像不出來的醜陋、惡臭、黑暗、鬥爭,面對這一種境界才不會產生厭煩。師尊說,只有兩種人可以去地獄,一種是造業多端、惡貫滿盈之人;另一種是已經開悟證果的聖人。前者是身不由己下地獄,後者是修出自主的證量,發慈悲心下降到地獄去度眾生。據說有的人在度眾生時,教導眾生發大慈悲心,將來發願要下地獄去度眾生。下地獄度眾生,要有無等慈、無厭慈、大悲慈,這樣去了才出得來,是自主下去,而不是隨業力掉下去。所以說,這樣的誓願不是隨便發的。

  「行法施慈。無遺惜故。」用法布施,用脫離輪迴的法去布施,才是最高的布施,而且是沒有遺漏和可惜的,把自己知道的沒有任何保留和遺漏,完全送給眾生。

  接下來講菩薩用六度萬行來度眾生,「行持戒慈。化毀禁故。」因為眾生常常有犯戒的行為,所以菩薩以持戒來度化眾生,教導眾生不要輕易地犯戒。「行忍辱慈。護彼我故。」菩薩在行慈悲行度眾生的過程中,一定要應用忍辱,對於別人和自己都不去傷害,一樣地去愛護。面對不同的膚色、不同的教養、不同的血緣、不同的國情、不同的語言、觀念不同、性情不同、長相不同、習性不同、如果不能忍辱,如何會去關心和愛護?譬如一個家庭當中,一對夫婦關在同一間屋子裡,如果連要愛護彼此都做不到,怎麼可能去愛護天下的眾生?

n-20-02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三十四(把來瓶中插)

  許多人來問事,為家庭的事而苦惱,詢問他們夫婦是不是分開比較好?看她們還藕斷絲連的樣子,金母都是劃一個圈,然後在裡面批一個忍字。一個家庭要和睦相處,彼此一定要愛護對方像愛護自己一樣,忍耐同一屋檐下的另一半。所以說,慈悲心從這裡學起,從自己的身邊學起是最好的方法。同樣的道理,在一個道場,大家同吸菩薩的法味,同吃菩薩的飯,如果是出家的僧人,更是沒有比這再親近的,同樣的樣貌、穿同樣的衣服、同樣的規矩、同唸一本經、接受同樣的教育,與身邊的道伴相處,如果不能忍辱,對外邊的人如何能忍?

  「行精進慈。荷負眾生故。」菩薩要不疲倦地去荷負眾生,行精進的慈悲。記得師尊在退隱前,在宗委會核心會議上很嚴肅地說了一句話:「你們要把眾生扛在肩上。」這就是讓弘法人員做大乘菩薩的精進慈。當年真佛宗老一輩的弘法人員,跟隨師尊弘法度眾生,他們的度眾熱情可以說是超過沸點,從皈依師尊的那一天起,大家搶著當義工,拿到工作後,非常珍惜,很高興地每天拼命做,從不知道疲倦。我記得那時候,每一次佛堂義賣,我的心跳就會加快,我發現我的手一直向外伸,很熱烈地跟著競標。只要是佛堂的事,什麼都護持,扛著華光功德會的大旗,跟著去參加唐人街嘉年華的大遊行,大家一呼百應,不用別人叫,全部是自願自發參加。

n-20-01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三十四(把來瓶中插)

  那個時候,每一個弘法人員都把自己的家忘到一邊,有時候聽到師尊講,有沒有弄一個便當給他們(指師尊的兒女佛青、佛奇)。可見,當年師母忙到連自己的小孩也顧不上,每一個弘法人員的小孩子,大部分都是吃飯要自理。大家的心中只有師尊和弘法度眾生,師尊走到哪裡,我們就跟到哪裡,世界各地弘法,家裡人統統都要犧牲,現在想來,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小孩子是怎麼長大的,念幾年級不知道,幾歲也不知道,全部是菩薩保佑長大的。所以說,負擔眾生是要這樣,把眾生的事情當成第一重要,如果想到還有我,不能算是真正的發心。可見,菩薩要荷負眾生,一定要行精進慈。

  「行禪定慈。不受味故。」菩薩雖然永遠是在禪定當中,但是還不忘行慈悲,因為菩薩不耽於禪味中。許多學佛修行的人不理解,為什麼不讓我花很多間去禪定精進,每天要做這麼多的佛事?這裡就告訴我們,菩薩雖然禪定,但還是不忘行慈,以菩薩禪定的力量去行眾生的菩提事業。如果一味地追求禪定的法味,就會停留在色界當中,還是在三界輪迴中。「行智慧慈。無不知時故」菩薩度眾生一定要用智慧,否則,度眾生就是一句空話。智慧比眾生還低,眾生哪裡要聽你的。「無不知時故」,菩薩度眾生,還要知道時機,這個知時機分兩個方面,一方面是對眾生來說,菩薩要能應機度眾;不應該做的去做,不應該教的去教,時機不對,沒有辦法度好眾生。另一方面是對菩薩自己來說,也是要知道時機進退,現在是要退休的時候、涅槃的時候,還是要繼續度眾生的時候,自己要知道。所以說,沒有智慧,很難行廣大的佛事。

n-20-03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三十四(把來瓶中插)

  菩薩行六度萬行,是要慢慢去行,急不來的。什麼事都可以急,只有修行的事,急不得。修行太性急的人,到最後不是被魔抓去,就是瘋掉,因為太急會失去應有的理智,反而墮落得更快。慈悲的蓮生聖尊示現給我們看,一個人修到什麼時候,會是什麼樣子,會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,否則,我們是不可能知道自己修到什麼樣的狀況。

  所以說,修行像熬湯一樣,要小火慢慢去熬,最後熬成一小碗。時間越長,醺得才越香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