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雖行六通。而不盡漏。是菩薩行。」表面上看起來,菩薩還是在三界中來來往往,事實上,祂已證得六神通,煩惱漏盡,因為慈悲眾生的關係,才讓自己不完全脫離三界。

n-008a-09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二(我是你腳前的燈!)

菩薩度生  斷而不離

<蓮慈金剛上師2002年9月26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七十五講講經開示>

各位法師、各位同門師兄姐,大家好,今天我們繼續講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63頁。「雖行六波羅密。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。是菩薩行。」我們知道六度波羅蜜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六度波羅蜜是菩薩自度和度他所實踐的法門。菩薩行六度萬行,就是在做自覺覺他的工夫。菩薩在度眾生過程中,不但要知道自己,也要知道眾生,知道一切十法界眾生的心,所以叫遍知。

  「雖行六通。而不盡漏。是菩薩行。」菩薩修行有成,就會證得六種神通。這六通包括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和漏盡通,漏盡就是三界的煩惱不再有。這裡講菩薩雖然已證得六通,不再落於三界,也不再有三界的煩惱,但是祂不讓自己完全地脫離三界,還保留與三界接觸。表面上看起來,菩薩還是在三界中來來往往,事實上,祂已證得了六神通,已經漏盡了內在的煩惱,是因為慈悲眾生的關係,才讓自己不完全脫離三界。

n-008a-01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二(我是你腳前的燈!)

  「雖行四無量心。而不貪著生於梵世。是菩薩行。」四無量心即慈悲喜捨,是慈無量、悲無量、喜無量、捨無量。菩薩雖然發出廣大布施的慈悲心,但是祂不貪求生於梵世,即梵天。梵天屬於色界,只有修禪定的人,才會生於梵天,如果修禪定修到四空天,就會生於無色界。只有禪定功深的人才會出生於色界與無色界。為什麼四無量心與梵世會連在一起說呢?因為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菩薩,一定是與禪定一起修。當行者對眾生發出慈悲喜捨的心時,會現出慈相、悲相、喜相和捨相,而這種心要發得更深更廣、利益十方法界眾生的時候,必然是在禪定的情況下才能夠做得到。比如行者禪定的功夫能達到天界的第五天,那麼行者只能度到第五天以下的眾生。如果行者的禪定只是在初禪,那麼行者發出的四無量心就是在初禪的範圍。只有當行者修到了四無量心的最高功夫的時候,才能稱為無量。

  n-008a-05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二(我是你腳前的燈!)

         佛經記載,色界有十八天,無色界有四個境界,越高的層次越快樂,越高的境界也越清淨光明,所以通常當行者修到這種清淨光明的境界時,就不會再想要回到黑暗痛苦的人間。但是菩薩卻不是這樣,雖然菩薩已經證得了四無量心,達到了色界與無色界的禪定功夫,但是祂並不貪著,不會貪於色界與無色界的美好,而想要生於梵天,不再回人間度眾生。也就是菩薩不會一味地住在那個境界,這就是菩薩的心。

  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。而不隨禪生。是菩薩行。」證得菩薩的果位,一定是禪定的功夫非常的深,已經達到非常高的解脫三昧。從禪定中得到解脫的意思。如果沒有禪定的功夫,最高的境界只能達到欲界的天人,所以說,要想境界更高,一定要修禪定。只有在禪定當中,才能得到足夠的智慧,得到解脫。聲聞緣覺修禪定的功夫也是非常的深,已經達到了解脫三昧,但是因為祂認為一出禪定就會受到污染,所以祂就進入到禪定的解脫當中不再出來。而菩薩卻不是這樣,雖然已經證得了解脫三昧,但祂不讓自己永遠進入禪的境界,還願意出生在欲界,在娑婆世間行菩薩行。

n-008a-08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二(我是你腳前的燈!)

  「雖行四念處。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。是菩薩行。」菩薩修行的法門除了六波羅蜜、四無量心以外,還有四念處。這四念處就是佛陀講的身念處、受念處、心念處、法念處。菩薩以四念處的法門來修身心的解脫,從身受心法中領悟身是空、受是苦、心無常、法無我的道理。所以菩薩是依空、苦、無我、無常這四念處來修行,領悟到既然身是空的、覺受是苦的、心念是無常的、一切現出來的法都是沒有自性的,就會產生出很大的出離心。出離祂的身體,出離祂的苦受,出離祂的心念,出離一切法的執著,這就是在去除祂的身心我執法執一切的束縛。所以說行者要修解脫,一定要以四念處來想,才能產生出離。只有身受心法達到一個最大的出離心,才不會執著小我,也不會執著一切大我的法執。但是這裡講,菩薩雖然是專門修出離的法門,但是祂不會讓自己的身心永遠的出離,菩薩不會斷生死,還是會受身,願意出生在欲界,承受身體的出生及一切的痛苦。菩薩選擇進入萬法當中,俱有與眾生一樣的心的無常。

  n-008a-08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二(我是你腳前的燈!)

        所以說,菩薩雖然已經出離了身心,得到了身心的解脫,但是祂願意回來承受身受心法的束縛,隨順度眾生的因緣,這就是菩薩度生的修為。

  按照經中分析,佛陀滅度二千五百年以後,被分為五個階段,每個階段為五百年。第一個五百年,雖然佛陀的肉身不在,但是祂的阿羅漢弟子將佛陀的佛理用文字和口傳的方式流傳下來,很多人運用佛法達到了真正的解脫不退轉。第二個五百年,眾生已經多輪迴了很多世,污染加重,所以行者大多修禪定,達到禪定堅固,讓自己一味地住在禪定上而得到解脫。第三個五百年,眾生的智慧更差,業力更重,這個時期,佛法還在,行者對佛法的理解很強很堅固,是研究佛法道理和智慧的時期。所以這個時期的眾生,只是理上的成就,而不是實際上實修的成就。接下來第四個五百年,這時候的眾生智慧不夠,道理似懂非懂,但是還是相信佛,所以從研究佛理轉入到造相、蓋廟的時期。這個時期廟很興盛,蓋了很多廟,接引了很多眾生來廟拜佛。第五個五百年,佛法進入末期的尾聲階段。這個時期的眾生智慧更差,污染更重,眾生對佛法的認知進入了辯論和鬥爭的階段。每一個人堅持自己的觀點,互相批鬥,因為眾生的無明很重,以佛法的鬥爭來修,互相比大小、正邪、法力,這就是佛法要滅亡的現象。譬如最近有一個信徒來問事,求加持她與師父的官非一事,所控告的無非是財色名利之類。這個師父認為房子與錢是屬於公家的,而信徒認為這房子本來就是自己的,於是就爭到了法院,信佛信到要打官司的地步,這就是末法時期的現象。學佛學到告來告去,爭得你死我活,這已經是離道很遠了。末法時期,要有很大的福分、很大的智慧,才能夠不陷於這種偏邪的鬥爭的佛法中。在這樣的末法時期,想要找到一個明師,是非常不容易的。就像來問事的這名信徒一樣,當初覺得跟師父很投緣,就把所有的身家財產都供養出去給師父,但是後來發現不對,想要回財產的時候,就會發生官非。所以說,不能只靠一個緣字,因為眾生的智慧不夠,在還沒有修到像菩薩一樣高的智慧的時候,如果只是依照一個法的緣分去修是很冒險的,一定要以真正讓你得到解脫的標準來找師父和宗派才是正確的選擇。

n-008a-07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二(我是你腳前的燈!)

  在這裡維摩詰告訴你,即使你找到了明師,找到了解脫之路,也不代表你就可以解脫,還一定要有菩薩的精進的心,行菩薩的六度萬行的工夫,才能夠真正的解脫。菩薩為了自覺覺他的解脫大事,需要多生多世做很多的功課,例如接下來講的三十七道品,就是在講菩薩如何修自度度他的法門。這一品如果能夠融會貫通,以後行者就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,為什麼修行還要做工?為什麼修行人也要像普通人一樣掃地做飯洗廁所?這裡維摩詰教你,要想成菩薩成佛,一定要自度度他,所以你雖然修禪定,但不隨禪生;雖然修出離心,因為要度眾生故,還是要入欲界、下三界,來完成自覺覺他的菩薩的解脫之路。

n-008a

  佛陀教導大乘的菩薩行,就是要你自覺,然後覺他,只有覺行圓滿才能成佛成菩薩。所以說,在一個道場,你與道伴相處,是在自度度他,與道伴的關係處理得好,就是菩薩的法門修得好。菩薩度眾生是不選擇對象的,如果別人不願跟你在一起,表示你所用的方法不對,就不要太固執。永遠認為自己是正確的,別人都是錯誤的人,要常常想自己有沒有達到佛菩薩的境界,因為只有佛才是天下最大的最有智慧的覺者,這樣想的時候,才能看到眾生的智慧並不比自己差。所以說,要行菩薩道,第一個條件首先一定要讓眾生接受,眾生願意接近你,才會有度眾生的緣分。然後才能夠用各種的善巧的方法去度化眾生,讓眾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改變,這樣才是高明的度生功夫。

n-008a-06
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二(我是你腳前的燈!)

  菩薩在度眾生中常常用四攝的法門:即布施、愛語、同事、利行。布施,用錢財去幫助有需要者,或者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對方。愛語,對待眾生要友愛,現出慈愛的樣子,眾生才會願意接近你。同事,現出與對方一樣的身分,做同樣的職業,才能成為對方的朋友。菩薩會同對方一樣,一起喝酒,一起吃飯,一起過世俗人的生活,不會讓對方認為自己與他不同,但是菩薩的心裡還是菩薩,不會被這些所污染,只是為度對方而現方便相。利行,菩薩要做利益他人的行為,眾生的心是利己的,所以你能夠利益眾生,眾生就會喜歡你。

  菩薩度生的四攝法門,事實上就是一種犧牲的行為,每一種方法都是表示:我要犧牲,我還要犧牲,我犧牲的還不夠,我還要再犧牲,這樣做你才是菩薩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