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著心是如何產生的呢?當你在行道走到某個時間某個地方時,這個過去的業障就在路上等著你。碰到一個人,你覺得要度他,事實上他是來度你回去的,這就是你的宿業。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(何處不是禪)
菩薩度生不起愛著
<蓮慈金剛上師2002年9月12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七十三講講經開示>
今天我們繼續講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63頁,這一品談到何為菩薩行,菩薩如何去行自度度他的任務。「雖攝一切眾生。而不愛著。是菩薩行。雖樂遠離。而不依身心盡。是菩薩行。」這兩句是一正一反,顛倒來講,菩薩要度生,必然要有攝召力,才能度很多的眾生。菩薩在攝召眾生的時候,依菩薩的力量,數以千計、萬計的眾生來到祂面前,依止仰望祂,跟祂學菩薩道。雖然說有這麼多的眾生來到菩薩的國土,但是祂在度生的過程中,不會生起愛著之心。不愛著就是不會對他們有貪愛、著相的行為。這樣的菩薩才能夠清淨無染。否則在度芸芸眾生當中,總有很多是跟祂特別有緣的或者是少有緣分的,很容易會產生分別心,有緣的,就特別喜歡;緣分差的,就不喜歡。一個證得了平等智的菩薩,祂在行菩薩行時,是以平等心來照顧眾生,啟發眾生的慧命,這樣才叫作菩薩。一般來講,凡是在度生的人,具有慈悲心,願意幫助眾生,向眾生講很多佛法的道理,通常也可以叫作地上的菩薩。但是這樣的菩薩,只是具有菩薩的慈悲,事實上祂還沒有真正菩薩的道行,還沒有斷除祂的愛著心。有愛見的菩薩,祂是有條件的,而且不是完全行著平等度生的菩薩行。祂本身還會有很多的苦惱。因為祂的習性還沒有淨化到最徹底,所以如果祂帶著愛著心去度眾生,必然會有很多很多的煩惱障產生,在度生的過程當中,就不能做到圓滿。
所以維摩詰講到菩薩度生要做到不以自己的喜好、自己的因緣而去度的話就不會有染著。人都是著相的,還沒有達到空四相、證悟空性,是很難做到最圓滿、最徹底的,一定是依照祂的因緣而生滅的。以自己的經驗來看,以前我沒有那麼清楚這件事情有什麼重要,因為還沒有達到那種地步,也就是說在攝召眾生的過程當中,還沒有到達出現這種考驗的階段,所以就不知道它的重要性。但是在一年多以前,虛空中常常有聲音提醒我,要我很努力地修到自己的心能夠不動,心不動的時候,將來不管有多少眾生圍在身邊,多麼崇拜、多麼熱情,也不會出問題。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(何處不是禪)
當時我不知道祂在講什麼,我也沒有碰到這種情況,我想我又不是大活佛,也不是像師尊那麼的成就,哪有那麼多眾生圍在旁邊,好像不需要用到這種大功夫。但是慢慢地就體會到,菩薩在度生時,無論是人多人少,都是要把自己的心掌握住,讓自己的心能夠等持,等持就是師尊講的要能夠很平等地持住自己的心,不讓它輕易地擺動。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心,是很容易墮落,很容易被眾生的業力拖下水。
愛著心是如何產生的呢?就是在行道當中,跟某些人緣分特別濃的時候,有時候這種現象會超乎自己的預料之外,而且也是超乎自己的能力能夠抗拒的。因為這是一種多生多世的宿緣,當你在行道走到某個時間某個地方時,這個過去的業障就在路上等著你。如果你是一無所知、毫無防備心的行者,走到一個路口,碰到一個人,你覺得要度他,事實上他是來度你回去的,這就是你的宿業。這個時候,沒有修到足夠的定力,沒有修到心很堅定,應付這種事情的技巧不很純熟的時候,就會栽在這個緣分上,不能自拔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宿業在排隊等著,如果沒有宿業,表示這個人沒有因果,不會有因緣果報,這就是大妄語。即使是一個菩薩,也是有因果的。菩薩可以修到不畏因果,祂能做的是走向祂的因果,但是絕對不能說祂不落因果。
以前有一個高僧,祂知道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,有個人等著要殺祂,這個得道的高僧,不但不逃避,反而自己準備好,辛辛苦苦翻山越嶺走到那個地方,在那個時間走在街上,突然被一個流氓用亂石打死。因為這個高僧知道,因果不爽,如果祂不迎向這個因果,祂的業不能消,所以祂選擇付出這個業的代價。所以說菩薩不昧因果,菩薩還是在因果之中。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離因果,即使是已經開悟,像佛陀也是病在因果上,死在因果上,密勒日巴也是死在因果上,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結束自己的生命。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(何處不是禪)
那麼,既然逃不脫因果,還修行做什麼呢?就是要修出在你迎向因果的時候,只是肉體付出代價,而性靈能夠解脫。
所以那個得道的高僧,在石子打下來的時候,雖然肉體變成一堆血水和肉醬,慘不忍睹,但是,祂的靈魂依然清淨解脫。所以說,承受因果是祂的幻身,祂完全明白這個肉體是幻的,所以祂不怕這個苦報。如果修行人在行道的路上碰到了業緣或孽緣,過去的冤親債主、過去的這些糾纏不清的緣分出現,等著他繼續去償還的時候,菩薩就需要有這種定力,用方便的方法和智慧去解脫,從而跳脫墮落的危機。一個真正有道行的大菩薩,甚至還可以度化這個業緣的對象。所以說菩薩能夠攝一切的眾生,不管是善緣、惡緣,祂都能夠不迷惑,即使祂看這個人很熟很親切,祂還是可以不愛著,並且可以攝受他、教導他,讓他可以走向成佛之道。
所以一般來說,行者在行道的時候,一定要有很大的警惕心,對於特別好的緣分,自己就要警惕,不要一頭栽進入。因為太有緣的,會令你生起愛著心,就修不成了。反過來,對於不好的緣分,也不要一味地抗拒,要有慈悲心,否則瞋心太重,菩薩的慈悲心就不見了,哪裡還會修成菩薩道呢!所以過猶不及,都是修不成的。密教的祖師密勒日巴在教導弟子的歌詞當中說,在修道當中,只要稍不留意,就會被迷惑,不要自以為自己可以獨立門戶,動不動就要離開你的上師,離開指導你的善知識,這樣是修不成的。這是密勒日巴對祂的心子惹瓊巴的忠告。因為惹瓊巴很聰明,從小跟著密勒日巴學佛,長大後,由於好奇,就經常吵著要去外面參學,結果惹了滿身的業障,學了一些亂七八糟的邪法回來。密勒日巴三番兩次很苦心地拉他回來,告訴他學那些累贅的東西是沒有用的,會被污染的。惹瓊巴每次都不聽,一次次的離開,但是到最後,他還是回到了師父身邊,一直到師父老年。所以,在道還沒有成熟的時候,還是需要善知識的指點,否則在行道的路上,隨時都會跌倒,有時候跌倒就再也爬不起來,這是菩薩行的困難。
蓮慈上師生活禪手機美編攝影之十(何處不是禪)
「雖眾遠離。而不依身心盡。」雖然說菩薩喜歡修出離的清淨行,不喜歡混在世間的凡夫俗子當中生活,要遠離色聲香味觸法的牽纏,但是祂說你不能讓自己的身和心都斷盡,也就是身心不能萬念俱空,一味地出離,進入了頑空,什麼東西都與他無關,離眾生遠遠的,祂說這樣不叫菩薩。菩薩是既不貪著,喜清淨,也不讓祂的身心完全斷離,進入空裡頭,這就是菩薩的方便法。出離但不完全斷滅,祂還是保持祂的慈悲和佛性,而真正的佛性是光明、慈悲的,不是斷滅、空的,在無當中還有光明,慈悲但不貪愛,這就是菩薩行的一種圓證淨功夫。
正在修菩薩道的人,就要盡量小心地依這個原則去做,在做的過程中,要不斷地觀察,在有與空當中不斷地調,要步步為營,非常小心。等到證道以後,不用去想,做出來就是最正確的。就像師尊書中說的:「會飛的鳥絕對不會栽下來。」菩薩就像是一隻已經會飛的大鳥,祂已經不會掉下來了。但是剛行菩薩道的人,就像是剛剛學飛的鳥一樣,飛出去很容易掉下來。像《西遊記》中的唐三藏取經,祂要成佛,但是祂沒有老師,所以祂要去取經,求得成佛的大法。祂經過八十一難,一路上非常的辛苦取回經,然後再流傳出去,做菩薩行度眾生的自度度他的工作。修行差不多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,修行中稍微調得不好,就會矯枉過正,這是修菩薩行的困難所在。嗡嘛呢唄咪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