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如是居士。若來已更不來。若去已更不去。」「所以者何?」「來者無所從來。去者無所至。」

來者無所從  去者無所至

<蓮慈金剛上師2002年6月27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六十一講講經開示>

  各位法師、各位同門師兄姐,大家晚安!

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「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」,也就是第54頁。這品是講文殊師利代替釋迦牟尼佛去向維摩詰居士探病。藉著他們兩人的對話講出非常絕妙的、智慧的法語出來,開導眾生。這可以說是一種大菩薩摩訶薩的最高境界。句子都簡短,但是意思卻是非常的犀利。

  維摩詰知道文殊師利跟一干菩薩弟子眾天人要到祂家來,祂當下用神力把祂寢室裡所有的家具、所有的侍者統統驟去,只剩下一張床。祂就臥病在床。維摩詰一看到文殊師利進來,就發話:「不來相而來。不見相而見。」你來的很好,你人來了,但是沒有人來的外相;雖然見了,也沒有這個相。

  文殊師利說,「如是居士。若來已更不來。若去已更不去。」祂說來等於不來,去等於不去。維摩詰接下來就問祂:「所以者何?」為什麼這麼說呢?

  文殊師利回答:「來者無所從來。去者無所至。」沒有從什麼地方來,去也沒有要去哪裡,所以就是沒有來,也沒有去。「所可見者。更不可見。」你所看到的,也等於沒有看到,統統沒有的。兩個人好像在打乒乓球一樣,一來一往。這和平常人是不同的,開悟的人講起話來,問的怪怪的,答的也是怪怪的,都不按常理出牌。維摩詰講的就是莫名其妙的話:「不見相而見。」你有來的相,但見了也等於沒見。

  來去這件事情,來等於沒有來,去也等於沒有去。哪裡有什麼來去?意思就是「空」。沒有從什麼地方來,也沒有要回到什麼地方去。這些地方都是不存在,也沒有這個行動的,這個行動也不存在。今天你看到我走進來,走出去,這個行動也是沒有的,也是不存在的。那看到什麼,見到我,見到你,這個眼睛看出去的,也是不存在的,統統沒有。文殊菩薩一開口,就是斷,就是「有中是無,無中又有。」是用斷兩邊的講法,中道的講法、空性的講法,斷絕兩邊──有和無,這是一種聖諦了義的講法。文殊師利的正題就上來了。「且置是事。居士是疾。寧可忍不。」祂說:「居士啊!你這個病還忍得下來嗎?會不會很嚴重?」「療治有損。不至增乎。」「你這個病有沒有去治啊?身體的損害,你有沒有去治病?它會不會越來越嚴重,增加病況?你還忍得下來嗎?」文殊師利好意問道。

  這個問的方法就是世俗的方法了。禮貌就來了。我們也就能聽懂祂的講話了。

  「世尊殷勤。致問無量。」釋佛很關心你,一直在擔心,囑咐我們來慰問你。祂的關心是沒有辦法說出來的深重。

  「居士是疾。何所因起。」你這個病的起因是什麼呢?怎麼會忽然病了呢?因為維摩詰有神力的。祂有病,用神力就可以很輕易把它化解的嘛!好像應該不生病的。「其生久如。」你的病生了多久了啊?現在要怎樣去治它呢?

  維摩詰說:「從癡有愛。則我病生。」我這病是因為癡性重,產生貪愛,所以就生病了。「以一切眾生病。是故我病。」因為一切的眾生都生了貪愛的病,所以我就病了。「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。則我病滅。」你問我如何消滅這個病,只要眾生能夠不生病,我的病就好了。

  維摩詰講的是大菩薩的話,一般人是講不出來的。因為眾生有貪愛癡病,所以祂就病倒了。眾生沒有那麼快好,所以祂的病也很難完全消滅。「所以者何。菩薩為眾生故。入生死。有生死。則有病。」這是菩薩講給眾生聽。因為身為一個菩薩,非常慈悲。菩薩做的事情完全是為了眾生,菩薩降臨這個世間也是為眾生而來。娑婆世間的眾生,生生死死,祂們的分分秒秒都是在生死當中。所以如果不是菩薩有這麼大的慈悲和無畏,祂是不會願意來陪著眾生,跳到火坑裡頭,進入生死之道的。菩薩修道是為了跳脫生死,也就是封閉了生死關,完全解脫。但是今天菩薩發願生生世世度眾生,要解救眾生於水火之中,所以祂不得不跳到火坑裡頭,來陪著眾生過生生死死的生活。這就是菩薩的慈悲和願力使然。所以祂既然陪眾生走生死路,眾生有生死,菩薩現出來,祂也有生死。因為祂走的是同樣的路。眾生有病,菩薩也必然跟著有病。「若眾生得離病者。則菩薩無復病。」如果有一天,眾生斷了病源,那麼菩薩自然也就脫離了這個病。

  「譬如長者。唯有一子。其子得病。父母亦病。」譬如有一個長輩他生了一個獨子,獨子生病,父母因為愛之入骨,也跟著憂愁,愁則病。有一天兒子的病好了,父母也就快樂,也就健康了。菩薩就是代表這個長者,眾生就是祂的兒子,因此祂的生生死死、苦樂都是陪著眾生過的,眾生和菩薩是合一的,一個苦,兩個都苦,一個好,另一個也好了。

  「菩薩如是。於諸眾生。愛之若子。眾生病。則菩薩病。眾生病愈。菩薩亦愈。」因為如果一個菩薩沒有這樣一種慈悲心,就不叫作菩薩摩訶薩。所以稱其為「菩薩」就是二個字──慈悲。慈悲最極點,就是聖人才會做得到,捨棄自己,愛他人勝過愛自己。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。只有菩薩能夠以祂自身去替代眾生的罪業,所以眾生的病自然就跑到祂身上去了。

  菩薩為了眾生而犧牲自己的故事是很多的。觀世音菩薩的佛像有人供奉祂,當災難突然降臨的時候,觀世音菩薩的佛像自己全部裂開,藉像的破掉,來化解災難。還有,釋迦牟尼佛已經是佛,但祂是常常有病。記不記得我們前頭的章節,阿難尊者有一天去幫釋迦牟尼佛化緣牛奶,然後維摩詰看到說:「喂!你為什麼在這兒摸魚?」祂說:「世尊有病,需要喝牛奶,所以我來這裡找牛奶給祂。」那段故事是講釋迦牟尼佛忽然生病了,維摩詰就罵阿難說:「行者不要講這種佛有病的話,給人聽到人會生這個妄念。」肉身都會病,眾生有病,佛也會有病,菩薩也會病,聖者都會病。即使修得再好,也會病。眾生有這些自古以來的三毒之病,所以眾生一天不好,菩薩一天不好。眾生一天不清醒,不能夠跳脫生死關,菩薩就一天陪他在生死關中受苦受難。

  所有眾生的觀念都是貪、瞋、癡醞釀出來的觀念,每個觀念都是基於貪,每個觀念都是自瞋出來的,每個觀念都是從癡演出來的。他的言語行動都是三毒產物,他們做事是以自我為出發點。明明是他欺侮你,他卻認為你欺侮他。有沒有聽過惡人先告狀?惡人總是講人家不對的,所以你不用和他講這些道理,因為他的智慧不夠,他完全不知道你在講什麼。你看得清楚,他看不清楚。所以這個事情是很無可奈何的。因為眾生講的話是他的智慧受到掩蓋以後,從他的五蘊八識裡頭講出來的,統統是有污染的,統統不是正見。這就是眾生貪、瞋、癡,所以他們有病。有病的人講出來的話,到處都是語病,處處都是不正確的。他來佛堂,也是來欺侮佛菩薩,佛菩薩也不會處罰他。因為佛菩薩知道他無理取鬧,從出生到現在八十歲,他就從來沒有老實過。菩薩讓他自己去受自己的因果,不用處罰。佛菩薩是不處罰人的,很慈悲,如如不動。但是冥冥之中自有因果,到最後的時候,病到很嚴重,這就是他的惡果了。或碰到很痛苦時,這時他會來低聲下氣地求菩薩。所以說聖人要和凡人打交道,擺明了就是不理會、不理論、不計較,計較只是自找煩惱,計較只是不得清靜。計較也沒有什麼得與失。這些事本來就是塵埃,沒有什麼大不了。凡人才會忙,心念很忙。菩薩很清閒,又清淨又空閒。

  菩薩有時也會現出病相出來。這是一種教化。祂實在很愛眾生,即使眾生去到地獄,還是有菩薩關心的,只是救不出來而已。(眾笑)因為他本身實在太黑了,一點光都照不進去,一點佛性都沒有。但菩薩還是沒有放棄他。多少劫,多少億萬年,沒有放棄,地藏王菩薩就是這樣照顧眾生的。祂要照顧幽冥眾生,這個愛心有多大?地獄裡鬼哭神嚎,恐怖、醜陋,都是血,水、冰、焦炭,人不像人,鬼不像鬼。祂在那種環境生活陪他們。這種愛心,山和海都無法量出來,所以才叫地藏王菩薩。祂說:「地獄不空,我不成佛。」祂永遠只當菩薩,真是了不起。菩薩愛眾生是愛到這個地步啊!有人在我身邊常問:「上師,為什麼我們這麼愛你呢?」我沒有回答。愛有多深?暫時是看不出來的,你要看很久遠,久遠,才能夠比較出來愛有多深。眾生的愛,是他心裡有感受到,他滿足了貪、瞋、癡,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對了他的胃口,他高興,他的愛心就會出來,愛的火花就出來。但是不對胃口的時候,他的愛就如打火機,會關起來,經不起考驗。而菩薩的愛是經得起考驗,他永遠是在布施給眾生,要什麼就給什麼。憑良心想,你一定被菩薩愛過而你不知道。

  師尊有一些不好的弟子背叛,因為這些眾生還在生死當中,他看不到聖人的慈悲。聖人要教他的智慧他不能接受,他求師尊,求這求那,求了幾年後,沒有達到他想要的,他就恨了,由愛生恨。還有眾生為利來求,利沒有達到,他也會恨。這個眾生是為了愛來接近他,得不到愛,他由愛生恨,他來接近佛,是要污染佛,佔有佛,為他己有,是癡性。若佛不和他做些勾當,不理他,他就恨之入骨,迫害他。名沒有,師尊沒有給他當上師,他恨;利沒有,他也恨;愛沒有,他也恨。為這些而背叛。他拿到法,拿到頭銜,他要用這些名上加名,利上加利。反過頭來打擊師父,說師父不如他,他比師父強。他求的都是這些,都是貪、瞋、癡出來的心態、行動。所以說眾生病的越重,佛菩薩扛的越重,祂也病的越重。眾生如同祂的愛子,只有某一天這個愛子自己的因果到,他才會痛苦,才會知道。而這個因果到的時候,常常都已是在地獄裡頭了。

  師尊常常出元神到地獄去,碰到一些弟子或佛教界的一些名人,他們到那個時候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過錯,老老實實地會講出來。在生的時候是完全不清醒的,錯了也不知道,沒有辦法轉他的念力。但是菩薩還是要教導的,用種種的方式、方法啟發眾生的佛性,讓他清淨,從沒有說要放棄,這就是慈悲。師尊寫這麼多書,就是在盡力把智慧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方便法門。

  所以說聖人的感情和凡人的感情,是天跟地差很遠。他們的愛是很理智的,是很深很深的,你的智慧是不能理解的。今天談到這裡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