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智慧高超 度生巧妙
<蓮慈金剛上師2002年6月13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五十八講講經開示>
各位法師、各位同門師兄姐,大家晚安!
我們要繼續講《維摩詰經》的第49頁「菩薩品」。
維摩詰居士生病,佛陀讓身邊的一些菩薩去慰問,每個都講述了自己與維摩詰居士的一段因緣,認為自己不能夠勝任這個任務。佛陀最後請長者子善德去問疾,善德藉這個機會就提起維摩詰居士所說的這個布施。維摩詰居士講解的布施,應該是法的布施。法的布施是功德最大的布施,財的布施非常的有限,即使你布施七晝夜也不算什麼。
所以,維摩詰居士在這裡講的法施,應該是以無量心來做法的布施,才是大慈悲。並且還要從六波羅蜜來布施眾生。六波羅蜜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的教化,大菩薩應該以這個方便利根施捨法來布施眾生,令眾生斷除貪、瞋、癡、疑、慢,讓他們能護持正法,秉持正念,去行正行,不落入身心的邪命當中。
底下祂繼續講,「以出家法。起於深心。以如說行。起於多聞。」祂認為一個菩薩在法的布施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,就是要從出世的方法教導眾生,不能一味地於世俗當中,要讓他們願意出世;同時祂要大家修出世法,不只是表面上的理解,還要很深地切入身心,能夠實踐,而不只是盲目的思解。
「以無諍法。起空閒處。」空閒指的是心的空閒,心能夠沒有事,人就沒有事,不會有爭執,無諍也就是沒有爭執。這裡講的空閒確實是跟世俗的人的想法不一樣。世俗的人認為不能無所事事,什麼都不做,他們覺得沒有出息。如果家裡養的孩子一個個都是沒有什麼事,不去賺錢,不力爭上游,甚至也不計畫將來要怎麼樣,世人會以為這很沒有用處。但是維摩詰居士講因為世間的人太世俗,眼睛所見的都是我相,一切以相為標準。所以應該引導他們放棄著相的世俗觀念,讓他們的心沒有事情,也就能知足常樂,這樣子就沒有爭執,世間就沒有戰爭,這是修道的人的想法。
出世法是從有事修到無事,這是成就,和沒有修而無事,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。雖然你的身體不做什麼事情,不去謀職,也不去上學,可是你的心,有很多的煩惱,這不叫真正的空閒。祂這裡「空閒」講的是心不忙、不亂、不煩,這樣子由心裡頭修出來的,才是真正的無諍法,所以這個差別真是很大。真正清淨,達到無事,這是一個很大的功夫,做得到的沒有幾個人。要達到這個目標,要經年累月精進,才有辦法。所以,真正的空閒是心的閒,不是身體什麼都不做,完全不同。
心要閒下來是不簡單的,因為我們的心很忙,習慣了。我本人修到今天,雖然看起來很閒,但這個心還是有空的時候,會想一些東西,想眾生困難的事情,想自己煩惱的事情,真的是不得閒的。推己及人,我知道你們也是不空閒的,因為大腦要空下來是很不容易的。(笑)你知道,真正能空下來的時候就是佛,佛是真的能夠空,眾生空不了的。所以,師尊講成佛很簡單,在一呼一吸之間,這是開悟的人才敢講的。那意思是什麼?在一呼一吸之間,你心全部空了,這才真正的見真實相。有同門問上師,「可有如何去找清淨的本性的方法?」我回他一句話:「不用找了,找來的都是垃圾。」是的,你就是要空閒嗎?就是要空,那還要找什麼呢?佛經講,一定要起無相,要空嘛!所以,沒有什麼可找的,不要找了,找到的東西不是垃圾是什麼!佛經也講過,有一個人碰到文殊師利菩薩化身的人。問祂:「你從哪裡來,到哪裡去?」「前三三,後三三。」回答得風馬牛不相及。前三三,後三三,那個人不懂,要聽懂了就開悟了。那前三三,後三三,就是沒有前,也沒有後,不增也不減,是零。
再來呢,「趣向佛慧。起於宴坐。」宴坐就是禪定。祂認為要增加智慧,要從禪定而得,定慧是並行的,缺一不可的。這個智慧是佛的智慧,佛的智慧是一種自然的智慧,不是用言語說得出來的。也就是說你想要開悟,不是用哪一種說法就可以讓你開悟。時機成熟,你就開悟,沒有一套公式的。我認為,死鑽佛學是開不了悟的。而是在多年的實修當中,慢慢地、慢慢地花開見佛,水到渠成,自然就開悟了。每個人修成正果時間的長短是不一樣的,但是只要能證果,就是最好的。你這一世可以開悟,當然是最好了,最理想了。但是,你這一世很認真地學還不能開悟,那就下一世再回來繼續學;下一世還沒有達到不退轉,那要一直再做下去。雖然你次次再來,但是,不懂精進,那也是沒有辦法的。
為什麼要禪坐?就是用禪定讓你心能夠很安靜、很清淨,這時候智慧才會產生。你心很亂的時候,想來想去的不是智慧,都是垃圾,講開來就是這樣的。所以,是由最安定的靜坐求得最安定的心,這一刻就會悟道;心不定就不會悟道。
「解眾生縛。起修行地。」是教導眾生努力地修,修到登地就可以解脫束縛。沒有登地以前,還會輪迴的。那登了這個地,就不退轉了。同時自己已經修到這個果地,就懂得方法,就能回頭教導眾生,用這個方法跟你一樣的解脫。所以,「解眾生縛」是雙重的,就是說,登地了,自己解了束縛;再回來教眾生,也解脫束縛。一個人本身不能解脫,是沒有辦法讓眾生解脫的。
講修行登初地,境界極深,首先證得的就是菩薩的「無生法忍」,不會煩惱,很多事情就會這樣過去,這是登初地的一個現象。證得無生法忍,接下來祂就得一直往上精進,如果不精進就停留在那裡。咬緊牙根,苦一點就上去了。接下來,「以具相好及淨佛土。起福德業。」菩薩修出世法,修得很清閒,很自在,沒有煩惱,所以祂的相好莊嚴。真正的莊嚴相不是修入世法修出來的,而是修出世法,自然產生的一種與眾不同的相貌。祂也會有力量清淨祂的佛土。那麼,佛土淨化也就是福德業,這是菩薩所做的事業。祂把自己修好了,然後把祂的佛土清淨了,佛土清淨,眾生就清淨,佛土清淨,眾生就得利,得到法益。眾生聽到的善言善語,就是淨土的現象。都是講善,說善言,行善行,念頭是正念,這就是佛土清淨的現象。這也就是菩薩的法的布施,使眾生得到天底下最大的福德利益,這才是最大的善業。
「知一切眾生心念。如應說法。起於智業。」
菩薩知一切眾生的心與念頭,並依照眾生心想的來說法,這樣才是智業──用智慧來做菩提事業。智業是啟發最大佛智的一種業,因為菩薩懂得眾生的心,所以祂能夠應機說法。所以智慧越高,度眾越巧妙,越了解眾生。
講到智業,我就想到師尊的書,師尊寫祂自己的境界,祂自己的思想,祂自己的行為。祂用神通的成就造福眾生。祂用意念、心行去教導陽間的、陰間的、有形的、無形的眾生。祂行的都是三摩地的菩薩行,在定境當中去度化眾生,也就是發三摩地菩提心。祂不是用身體去行菩提,因為祂的心已空閒下來了。所以說,真正的菩薩,知道眾生的心,然後依此心念來說法,成就有智慧的道業。今天就講到這裡。嗡嘛呢唄咪吽。(眾鼓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