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0415183351926_0001無為無相 證無生法忍

<蓮慈金剛上師2002年1月24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四十講講經開示>

  上一堂在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四十頁,我們提到維摩詰居士指正彌勒菩薩,對於兜率天王所說不退轉法。彌勒菩薩要祂們修六度萬行,達到不退轉的果地,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維摩詰居士認為,眾生是沒有什麼菩提心需要發的,也不會退失他們的菩提心。也就是維摩詰居士認為眾生本具菩提,沒有什麼東西會讓菩提心增加,也沒有什麼東西會讓菩提心減少。眾生本具真如自性菩提。

  「彌勒。當令此諸天子。捨於分別菩提之見。」維摩詰居士對彌勒說,應該讓兜率天的天主跟祂的眷屬,不要對菩提性的見解產生分別心,不要讓祂們先有一種錯誤的觀念,認為有菩提可以證,或者是有菩提可以退失。事實上對於菩提性來說是不增也不減的。

  「所以者何。菩提者。不可以身得。不可以心得。」所謂菩提,就是指法性的真如智慧。因為真如的自性是沒有形也沒有色的,所以菩提法性是不能用身的肉身或心去證得的。

  因為「寂滅是菩提。滅諸相故。」菩提本性是寂滅的,是完全寂靜的,沒有生滅之相。「滅諸相。」就是說它完全脫離了諸相,它是無形無相的。不管是用身或者用心,你都根本不能拿取「菩提」這個東西。

  「不觀是菩提。離諸緣故。」菩提不是因為有任何的因緣而相對產生的。菩提不能以這個「觀」去證得,因為它完全脫離了一切的因緣。

  「不行是菩提。無憶念故。」菩提是不能用你的思想,去憶念它,去想它,所以意識方面完全是不動的。我們講「行」,一般是講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在這裡是講意念上的一種「行」。所以菩提是「不行」的,不是用任何的念頭可以證得的,跟意念完全沒有關係。

  「斷是菩提。捨諸見故。」這「菩提」是離開一切見解的,要斷除諸見。你不能用你的見解去證得菩提,所以要捨除諸見。

  學佛的人要證得菩提,證得佛性,不是用一般的知見可以去證悟的。「不觀」就是你根本就不要去找尋菩提,因為菩提完全跟世間講的一切因緣,完全是脫離關係的,它不假因緣而生的。菩提不是用想的。菩提也不是用你的知見證悟的,你擁有的智慧、見解,不管是正見還是邪見,還是一切的內外諸見,你要斷除,你要滅掉一切的相。

  你要證得菩提,你要「離是菩提。離諸妄想故。」這裡的離,就是離開一切的妄想。當你妄想完全不生時,你就進入菩提自性當中,你就證得菩提。

  「障是菩提。障諸願故。」障就是遮障。願就是願望、欲望。把願望、欲望遮障,你的菩提就顯露出來了。

  「不入是菩提。無貪著故。」你不進入貪著當中,心中完全沒有貪,你就證得菩提。

  「順是菩提。順於如故。」這個「順」是隨順;「如」就是如來的智慧,也就是本智,本來的智慧。就是要隨順於真如之智,這樣就證得了菩提。

  「住是菩提。住法性故。」一般是講不能住於任何事情之上,但是維摩詰居士故意顛倒講,住在法性之上,也就是你要由入了法性,安住於法性之上,顯出你的菩提。安住法性就是你不會墮入六塵,是安住於永恒的無塵埃污染的清淨法性當中,這個就是菩提。你去沾染了六塵,你就是退失了菩提。

  「至是菩提。至實際故。」「至」就是達到。「實際」就是真實的境地,而不是虛假的。不住於虛妄的,不住於六塵的,講的就是,究竟真實的彼岸,這就是菩提。

  「不二是菩提。離意法故。」「不二」就是離開「意」跟「法」。就是菩提自性,不能用意念去猜測,不能用意念去揣摩,不猜測或不揣摩就是「離意」。而且還要離法,你不能用法來證菩提,最後你是拋棄這個法。所以,當你離開意念的執著,跟法的執著時,你就證得了不二的菩提。不二就是沒有二相,是離二邊的絕對的境界。

  「等是菩提。等虛空故。」所謂「等」,就是它「等同虛空」。菩提是什麼?當你的心境完全像虛空一樣的時候,這個就是菩提了。你如果不能合於虛空,那你就還沒有證入菩提。

  「無為是菩提。無生住滅故。」虛空跟菩提一樣的──無為,「無為」就是它沒有住在生滅的諸相當中。有為一定是你有做,那就生起了這個因緣,也生起了作為的相。然而這生起,必然有它滅的時候,故有為法一定是住在生滅當中。一旦進入無為法的時候,它就也沒有生,也當然沒有滅這回事,這是絕對的無為,也就是回到了菩提根性,已經脫離了一切的眾塵,一切作為。

  「知是菩提。了眾生行故。」你得了菩提以後,你一定明瞭眾生的心之所行,眾生的心想什麼,他們一切的意念、行為、思緒、言行你完全明白,這就是徹徹底底的知。因為這個菩提知性,是完全脫離了任何的因緣,完全是無染的。好像照鏡子一樣清清楚楚,是絕對的真知實見,這就是菩提。

  「不會是菩提。諸入不會故。」「會」就是聚會。「不會」就是不落入了因緣法當中,眾緣不聚的。當你證入菩提的時候,不受一切因緣的污染,沒有因緣就沒有因果的,就不會受到因果的牽纏。所以不入眾會,也就是脫離輪迴的這種因果。

  「不合是菩提。離煩惱習故。」「不合」是不會讓煩惱再集合起來。在輪迴中的人,就是因一切煩惱障很重,聚合起來,根深蒂固就會有煩惱的習氣,每天你很自然就會有煩惱,你患得患失你就煩惱。

  「無處是菩提。無形色故。」你只要去除了形跟色,就沒有任何一個固定的處所能夠綁住你,也是空了,那也就是無方所、無相了。有著處的話,那就會著相。你沒有相,菩提才會顯露出來,菩提就是在無相當中。

  「假名是菩提。名字空故。」也就是空掉名相,連菩提這個名字你也要放掉,都是空的,開悟了,沒菩提這個東西可講。

  「如化是菩提。無取捨故。」「如化」,你要看這些好像幻化的,不能有捨,也不能有取的觀念。你說我要安住菩提,一看到這個很美妙,你要去擁有它。他說這個取的觀念一出來,你就離開了菩提。還有心想去掉它,你並不能接近菩提。因為這一切的色都是化,你就是離開了這些,菩提自然生,所以不要刻意去捨去取。

  「無亂是菩提。常自靜故。」你怎麼樣達到你的菩提呢?就是不要混亂,怎麼樣可以無亂?就是要時時保持你的心安靜。最靜最靜的時候,「善寂是菩提」最善於安於寂靜,這個時候你的自性最清淨,安靜到極點。所謂安靜不是聲音安靜,跟行、色也沒有關係,即使沒有聲音,但是你看到很多東西,這個也是亂。凡是有些形、色,你去抓到了形、色的時候,這不叫菩提,而是一切都要清淨到極點,達到如虛空一樣的靜,如虛空一樣透明。這個時候,無聲無色無相,但是它是清淨的。無聲無色無相也可以是混沌的。這裡講菩提是安靜的,是微妙的,不是開塞的,不是執著的。

  所以修行人應該越修越能夠靜。你如果越修越喜歡跑來跑去,待不住沒有辦法靜下來,這是不好的現象,這樣心亂的人是不能修。你心要能夠靜,這是最基本的條件。因為你不能靜下來,你就不能定,不能定下來,根本就不能清除你的思路,你的思路不能清晰。因為你身體動的太厲害,不能坐在一個地方靜下來,你如何像維摩詰所說的,去行一切法而證菩提。你心沒有靜下來,心的鏡子是不能現出來的,哪裡知道現在有沒有入到諸見去?現在有沒有著處?現在有沒有執著的住在因緣上?現在有沒有陷入什麼貪著的境界?

  就像一盆水,如果水動的很厲害,所有的沈澱物都浮上來,水很濁,因為它動。如果保持不動讓水沈澱,沈到最底,所有塵埃都掉下去,那麼清淨的水就出來了。所以我們人也是,你心一亂,就容易被污染,不只你自己污染,你這個污染會擴大到去污染別人。一個人在那裡發瘋的時候,整個團體都雞飛狗跳,所以一個人亂會干擾到他人。修行人真的是要修定守靜,與世無爭。為什麼?維摩詰叫你無為,你既然什麼都不執,也不入貪,你跟世人哪裡會有什麼爭執。所以不亂是很重要的,一定要能靜下來。

  所以想想看,整天跑道場有什麼用?跑道場的人是什麼?亂,不靜,心不定,這樣子是修不成的。維摩詰講的,佛經也是這樣講。你要能夠安定,能夠安於一個地方好好去修才是對的。即使今天沒有道場,像回到以前阿羅漢時代,佛陀開示完後,每個阿羅漢就去找一個藏風聚氣的好地方去修。聽了佛陀的開示,一路走一路還在想佛陀的道理,根本不看不聞周圍的環境,也不管是什麼地方。

  根器差的,佛叫我們去找地方,就準備一個很大的行囊,裡面裝了一個月的乾糧,要去找一個最好的地方,這裡螞蟻太多,再走,這裡又風太大。再找,這裡陰氣太重,這裡陽光又太強,這裡又太高,那裡又太陰濕,嫌來嫌去,找了三個月還沒有找到地方,修佛陀的大法,東西都吃完了,就到市場去化緣,給自己的理由是,「我需要資糧,再去找個好道場,可以讓我成佛的好道場。」騙吃騙喝,騙了行囊一堆,這是以前假修行人在做的事。

  現在的人不是,現在的人在寺廟裡出家,待了一陣子,又想背著行囊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地方,他就坐噴射機去,要不然就坐轎車去的,以前的人是走路。看來看去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哪裡好!他就給自己很多理由,「我是精進的行者,不能隨便找一個地方定下來,這會污染了我,這裡會抹煞我的大根器,要找一配合我身分的地方去修。」所以他一直去找,從臺灣找到美國,美國找到加拿大,加拿大找到新加坡,新加坡找到馬來西亞,馬來西亞找到大陸,最後也不知道要去哪裡,很多人就是這樣失蹤的。

  但是我知道有些人修修修,也是抱了娃娃。找道場找到人家的家裡,因為人家的家,不用餐風飲露,不用找錢,不用找食物,有人養,不是更好嗎?最後他找到了施主,這個施主給他所要的東西,還給他娃娃。找什麼?就是找原來習性中想要的東西。嫌這個不好,那個不好,為什麼?當然還是依本來的習性過日子比較舒服嘛!

  再來祂講「無取是菩提。離攀緣故。」你不要去取,這裡的取講的是攀緣。你不要有攀緣的欲望,不要有這種妄想。

  「無異是菩提。諸法等故。」無異就是無差別,你不要有不同的看法,因為諸法是同等的,沒有分別的。也就是說菩提本無相,菩提也是無差別的。

  「無比是菩提。無可喻故。」喻就是比喻,無比就是你不要去比較、比量。因為菩提不是比來比去可以證得的。你不能說,菩提跟這個差不多,這就是菩提了,不能用這樣去比喻它的。它不能比,一比就偏了,因為菩提無上的究竟,它是絕對的,你一比,它就不是絕對的,所以不能比喻的。

  「微妙是菩提。諸法難知故。」諸法因為有它的界限,菩提是至上的微妙,所以你用一切的法,要解釋菩提,是沒有辦法的。因為菩提是精深微妙的一種法性,你根本沒辦法用任何的法門去知道它。

  所以祂講這麼多,就是在把菩提更明朗化。因為菩提不會退失,也不能證得,那菩提是什麼?祂總要給你稍微解釋一下,給它具體化一下,要不然我們真的不知道菩提是什麼?菩提好像就是這個字,去查字典,菩提就是覺性。那覺性是什麼?祂就用這些講給你知道,由無形的東西講起,一直講到比較具體的,看你是不是能得到一種覺悟,一種覺性出來。

  所以菩提,真的是覺性,不能言喻,沒有辦法形容,也不能講也不能畫,只能什麼?祂講你要離「見聞覺知」去除了根深蒂固的觀念,離開一切的因緣,不用任何思念,捨去一切知見。離開一切的妄想,去除一切的欲望,無有任何貪著,安住於法性當中。離了意,離了法執,和虛空一樣相等,不住生滅之相。不再受諸緣牽纏,不再有煩惱習氣,明瞭眾生的心,一切非常的明朗。不會再有取跟捨的作為。也不會再混亂。永遠安靜的,進入最大的寂靜當中。

  在離開了一切攀緣。離開了一切諸法。不再用任何言語去比喻任何的事情。也不用任何的巧妙去思考它。你已然知道諸法跟菩提是沒有關係的了。這個就是菩提了。這也就是說,由有為進入無為,由無為當中,一切無求、無得、無失、無念、無色、無相、無作、空,證入菩提。

  「世尊。維摩詰說是法時。二百天子。得無生法忍。故我不任詣彼問疾。」這個無生就是一種覺悟,真正證得了無生,是不簡單的。無生就是沒有生滅之相。無生法的忍性出來的時候,你就能夠不退轉。所以無生法忍是一個果位,就是不退轉地。

  這二百天子本來是欲界的天人,聽了這些話馬上進入菩提界,證得無生法忍,維摩詰居士這麼高妙,我哪裡可以去給祂探病。彌勒菩薩就是這樣謙虛的向佛啟白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