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樂佛法 應機而教
<蓮慈金剛上師2001年7月12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十九講講經開示>
今天講第十七頁這段,「雖明世典。常樂佛法。一切見敬。為供養中最。執持正法。攝諸長幼。一切治生諧偶。雖獲俗利。不以喜悅。遊諸四衢。饒益眾生。入治正法。救護一切。入講論處。導以大乘。入諸學堂。誘開童蒙。入諸婬舍。示欲之過。入諸酒肆。能立其志。若在長者。長者中尊。為說勝法。」
這是在講維摩詰居士如何用方便的方法,教導不同根器的眾生,因為祂的證量是大菩薩摩訶薩,所以祂的智慧超乎一切,能夠任運自在、應機而教。由這一段我們就可以明白祂的修為。
維摩詰居士「雖明世典」,「世典」就是俗世間的道裡,也就是世間法,祂雖然明白世間法,但是祂最喜歡的,最常接近的還是佛法。這怎麼說呢?因為維摩詰居士是一位在家的菩薩,前頭講過,祂是一位事業很成功的大商人,也就是一位地位崇高、財力雄厚的長者,所以祂對於世間謀生的技能、方法,當然比一般人還知道。但雖然這些祂都明白,祂還是最喜歡佛法,這是講祂的「心性」。
因此一切的眾生看到祂,都會產生最大的恭敬,同時,祂也是人家最樂意供養的一位長者,也就是在所有供養的人中,祂得到最高的供養。可見祂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,這是因為祂的人品修為,處處讓人看了,自然而然產生恭敬的心,而樂意去供養祂。
維摩詰居士有教無類,祂能攝召年長或年幼各類的人,並秉持正法來教導他們。「執持正法」就是祂能夠秉持正法、正道,來教導年紀大的,或是年紀小的。「一切治生諧偶」,就是祂在做生意當中,能夠跟合夥的人和樂相處,不會發生衝突或有不好的事情發生。
「雖獲俗利。不以喜悅。」祂雖然能夠得到世間種種的財利,但是並不以這個為喜悅,也不以這個為追求的目標。反觀一般的人,一定是以利益為目標、為價值標準的,如果某樣東西的利益不大,他們通常不願去做,甚至會不高興、會煩惱。但如果生意做成了,他們又會非常痛快,會大大請客或是四處去炫耀。
所以維摩詰居士在社會上跟人做生意,能出污泥而不染,即使跟人家合夥也沒有官非、糾紛,不會反目成仇,反而賺很多錢,而賺了錢以後,祂就拿去做善事,去救濟窮人,所以祂的名聲才會這麼高,祂能施捨也能賺,還能夠修,這個是不容易,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。
「遊諸四衢。饒益眾生。」祂常常到大街小巷去遊走,去利益眾生,也就是去跟眾生打交道,並度化他們。這個真的是需要很大智慧的,才有辦法跟每一個不同階層的人講不同的話。譬如祂要跟賣菜的打交道,首先要投他們所好,這樣人家才願意聽你講話,然後在談話當中,再導以正法。有時祂會跟他們說,賺錢雖然很重要,但是賣的東西若不乾淨,害人家吃了生病,將來不僅客人不會再回來買,而斷了財路,同時因為害人生病,是會有報應的。祂也告訴生意人,斤兩要實在,要老老實實做生意,要不然是不會長久的,而且還會種下很多因果罪業,殃及家人、子女等等。
「入講論處。導以大乘。」以前印度常常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辯論,辯一些道裡,維摩詰居士就專門去人家在辯論的地方,參與辯論,並用大乘的道理開導他們。因為在那個地方,三教九流的人都有,祂就依照他們講的道理,引導走向更高的層次,讓他們的智慧打開。
這就像以前師尊在西雅圖的時候,每逢週末同修,法師、上師先開示,開示完後師尊再用祂的正理、智慧,引導大家的智慧。所以維摩詰居士也是這樣做。
「入諸學堂。誘開童蒙。」祂也很有耐性,到小學去做啟蒙的講師。因為祂的地位崇高,去到哪裡人家都歡迎,尤其如果再布施食品給學校,更容易受歡迎,且願意聽祂講話,所以說有錢好辦事,布施是最好的方法。所以維摩詰居士,當年就是因為行善布施,才廣為各階層的人所接納,而能度很多的眾生。
「入諸淫舍。示欲之過。」祂甚至到淫舍,也就是紅燈戶,去感化妓女們,教她們念佛號、讀經書,並跟她們講欲望的過錯。因為用欲望讓人迷醉是很大的罪業,會有很大的苦報,所以祂向她們指出這些缺失,然後要她們改邪向善。
「入諸酒肆。能立其志。」祂還去酒館跟酒徒交朋友,讓他們立下志向。因為這些喝酒的人是沒有志向的,他們是今朝有酒今朝醉,只想要麻醉自己,所以維摩詰居士去提昇他們的志向,讓他們知道,人生不是只有喝酒才能解決問題,祂告訴他們還可以做甚麼,有時甚至幫他們安排工作,讓他們重燃起生活的信心。
「若在長者。長者中尊。為說勝法。」如果遇到鄉裡地位崇高的長者,維摩詰居士就為他說「勝法」,「勝法」就是超勝的法,就是出世法。因為這些長者都是在世間很成功的人,不僅有人緣,還有名位、聲望,所以祂就講出世的方法,讓長者有更崇高的理想、更崇高的智慧去學習,而不只是滿足於現世的名位。嗡嘛呢唄咪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