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

<蓮慈金剛上師2001年5月17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十二講講經開示>

  「自守戒行。不譏彼闕。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。」這條就是講守戒。菩薩要修行得到果位,祂是由守戒入門,終身守得很嚴。而且不只是一生一世守戒,生生世世都在守戒。

  菩薩由於修戒而成正果,每個人來到祂的淨土,也都能自然的守戒。這個戒行還有一條是「不譏彼闕」,守戒包括守口業,其中一條口業,是祂不會譏笑他人的缺點。

  這很值得我們去反省。因為一般人都很容易看到他人的缺點,而看不到自己的缺點。我們以前一再講過,眼睛因為是長在外面,所以都是看別人,看不到自己,除非你去照鏡子。照鏡子時,你都是裝一個最漂亮的臉孔對著鏡子,自己看了很喜歡,所以不可能去批評自己。因此眼睛看別人,不看還好,一看之下馬上有很多的雜念出來,一種是討厭,一種是喜歡,一種是沒有感覺。「討厭的」,你的惡念、妄念就開始出來,這就是在批評了,你在研究他人的短處,再加上你用你的嘴去嘲笑,這就是犯戒。

  菩薩甚麼都不講,也不會去批評他人。菩薩專門看自己有甚麼要改正的地方,而不是看他人有甚麼需要改正的,所以修行就是「反觀自照」的意思。這裡的重點,就是修行人完全是要看自己,每天時時刻刻都是看自己的身有沒有造業、犯戒。看自己的口有沒有造業、犯戒。看自己的意念有沒有妄念、惡念、邪念、邪見,有沒有這些不好的東西出來?看自己有沒有三毒爬出來,貪瞋癡太旺盛,光是這些你就忙得要死,哪裡有閒情逸致再去看別人有沒有違反規矩?有沒有在做惡事?這在人間是警察的事,在陰間就是地獄的獄差,白無常、黑無常在管的事,所以你的層次就不高。你要當菩薩,應該是全部檢查的機關都向著自己。希望大家看到這條以後,能夠深深的警惕,在平常多花點時間檢點自己,不要花時間看別人的過錯。

  所以祂說這樣修守戒的菩薩,將來成佛的時候,祂的國土,自然就沒有違反戒律的事出來。因為歸屬於祂的眾生,自然都以這個菩薩的榜樣為榜樣,祂用守戒的德行來教化他們。

  再來「十善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。命不中夭。大富梵行。所言誠諦。常以軟語。眷屬不離。善和鬥訟。言必饒益。不嫉不恚。正見眾生來生其國。」菩薩如果是專門修十善道,也就是我們剛提到的十種善業。菩薩很精進,很努力的實行十善的教條,到祂修善法功德圓滿的時候,祂的命就不會早夭,壽元很長,不會在一半就去世。這是因為,修善功,福分大,命就好、就富貴。

  「大富梵行」這個富就是因為祂修十善,所以祂的福德資糧很豐富。你要富,一定要做善事,在這裡佛經很明顯的表達出來,就是所謂的資糧。

  以前很多人跟我提起,他說:「我們要出家,要趕快去賺錢。」有的人就聽他的話去打兩份工。因為出家要有資糧,他認為資糧就是錢,就拼命去賺,賺到他認為夠了,他才願意出家,這是錯誤的觀念,把佛的意思解釋偏差了。

  這裡所指的資糧,是要你去行善,不是指世間的鈔票跟金塊。出家就是要放棄世俗的一切,你人雖然在佛門,但你想的還是一些世俗的煩惱,這叫得不償失,因為你有世間的財,你就沒有天上的財。

  累積功德,才是真正的資糧。證果以後,你的壽元會很長,你會非常的富有,你的行為因為完全行善,沒有造惡業,所以你是很清淨的。這時候菩薩所說的話,永遠都是很真誠的,「誠諦」就是很真誠的真實語,再也不會講欺騙人的話。

  你對你的眷屬,常常會用柔軟的語言去勸他、去教導他。跟隨你的隨從、眷屬都不會離開你。因為菩薩祂是很真誠的人,品德很高,行為很清淨,祂有種種的優點,祂講的話充滿了法味,感動人心,所以祂的眷屬,再怎麼樣也不會離開祂,跟著祂學習。

  菩薩成就了這個果位,自然祂就擅長於調和紛諍,有人鬥爭、爭吵、控告、互相指責,菩薩一出現自然就能把這些化解。

  佛陀就可以調和一切的紛爭,譬如祂調和了龍族跟大鵬金翅鳥的世代仇恨。成就大,調和的功夫就很深,菩薩「善和諍訟」這是完全正確的。

  而且祂所說的話是因為要利益眾生才說。你們回想看看,師尊很少講話,也不隨便講話,祂講的話都很短,除了開示,平常私底下,師尊的話不多,祂講的話一定有祂的道理。

  「不嫉不恚」,這點大家要很警惕,人的大毛病就是嫉妒,唯一的辦法就是要靠自己。靠別人,別人只會挑撥離間,讓你的妒火中燒,燒得更厲害。你去找人訴苦,即使他是向著你這邊的,他也會煽到你理直氣壯,你嫉妒的就更厲害,然後就做出很可怕的事情。我們要能控制自己,不要讓自己的嫉妒心一直爬出來。唯有自己修行,看清自己在做甚麼,你才有辦法停止這件事。因為這是內在的毛病,內在的業力跟業根,你要自己拔除。

  當菩薩完全是在修清淨善行時,祂就可以慢慢改正行為,變成很清淨。所以菩薩修行修到後來,一定是自己淨化,自己度自己,同時也淨化他人,也度化他人,這才叫菩薩。祂的國土的眾生,依祂修行的法門,也喜歡行十善,就來到這地方。

  「如是寶積。菩薩隨其直心。則能發行。隨其發行。則得深心。隨其深心。則意調伏。隨意調伏。則如說行。隨如說行。則能迴向。隨其迴向。則有方便。隨其方便。則成就眾生。隨成就眾生。則佛土淨。隨佛土淨。則說法淨。隨說法淨。則智慧淨。隨智慧淨。則其心淨。隨其心淨。則一切功德淨。」這一段也就是菩薩修行的過程。

  佛陀前頭講了菩薩這麼多證道成就佛土的方法,接下來就是一個總結,簡單的說起來就是這幾句。佛陀跟寶積講,菩薩們的修行是有次第的,菩薩首先要發起祂的直心,事實上這個直心就是一種信心,也就是非常耿直的一種信心、殷重的信心。祂相信有清淨的佛土,菩薩的直心就是直指佛土。

  這個信心建立起來以後,祂才能發起祂的行,這個行就是修行。有了信心,祂才會有修行,一直修往這個方向去。菩薩所行的方式,就是前頭講的,要用六度來行,持戒、忍辱、禪定、般若、布施、精進,這中間還修三十七道品,還有前頭所說的修十善,還有迴向心。在行的當中,菩薩還用四攝法去幫助眾生,行種種的方便,隨機度化眾生。

  「隨其發行,則得深心。」隨著菩薩發起的行為,就是祂修行的方式,這個心就能深入。「深心」是講到意識裡。因為祂菩薩由外一直往內修,越修就越進去、越進去心就越深,到最後一直深到內在的意識。

  隨著識心一再的深入,菩薩可以觀察到自己意念上心裡的黑業妄念,越深入就調伏得越深。隨著一再的調伏,才能夠言行合一,而不是光說做不出來。有些弘法的人或是學佛的人,十之八九說得到做不到,即使道理講得很好,可是做不出來,為甚麼?因為他還不能深入調伏自己的心,就是你不能「如說而行」,也就是你不能如你所說的來做。

  隨著你的調伏,才能夠實證你說跟行能夠配合,你這個人才叫真實。行的是真實的行為,說的是真實話,言行才會清淨。

  底下佛陀說:「隨意調伏。則如說行。隨如說行。則能迴向。」就是剛剛講的,你能言行一致,表裡合一,你就能迴向。迴向就是迴小向大,你能迴向給眾生,迴向給虛空,迴向給佛菩薩,能把言行的功德全部拿出來,不僅為自己。

  當你修到言行一致,你反而能全部打開,內外洞開,有德等於無德,有說等於無說,有修等於無修。你一切都是迴向給佛菩薩、迴向給虛空,這樣才是對的,而且這個迴向還包括利益眾生,你把你的資糧、智慧全部給眾生,這叫作迴向,就是慈悲喜捨。

  師尊在退隱之前,把大法傳下來,才去退隱,這個就是對眾生的慈悲。今天有眾生說:「請你教我」,你應該很高興,因為這個眾生是來讓你成為菩薩的。要不然你會的東西,就只有你一個人會,將來就陪著你一起消失。佛陀講,來乞討的人是菩薩化現的。因為來乞討,就是圓滿你布施的功德。你一給你的功德就出現,他收了就是成就你,所以乞丐都是來成就你的。

  今天你要是懂得迴向,任何一件事你都可以迴向,甚麼人都是來幫你的。好人、壞人、惡緣、善緣都是來幫你的。你這樣一轉念的時候,就不會很懊惱,你不會動不動就生氣,動不動就怨天尤人,動不動就找上師出氣:「你每次給我加持,為甚麼我還病得這樣?」

  「加持、加持」,有的人加持在他人身上,就會吸進去,有的人一加持就掉了,每個人本身的福分跟業力不同。所以有的加持有效,有的加持慢,有的加持沒效。無論怎麼樣,你都要懂得迴向,有效你要感謝,無效你也要感謝。無效繼續求,你不要那麼快就灰心,求到有一天你的業障清淨,你的福分就來了。

  「隨其迴向。則有方便」,菩薩能夠迴向,接下來祂一定有融通性,因為祂已經不執著了。你執著就甚麼都沒辦法迴向,你一定說:「這是我的功勞,不是師尊的加持,也不是上師的指導,就是因為我修行現在才會這麼聰明。」一旦有一點進步,你尾巴不要翹得太高,以為一切功勞是自己。我們要懂得,迴向一定是上頭加持下來,你才會開智慧。所以因為你不執著,你才能迴向。

  還有你不執著,才有方便度生的方法,哪一種眾生你都可以度,而不會說:「我只要這種眾生。」菩薩不是這樣,菩薩今天救人,如果選祂認識的親朋好友,那就完了,祂的菩薩果位是作弊來的,絕不是實修得來的。

  「隨其方便。則成就眾生。隨成就眾生。則佛土淨。隨佛土淨。則說法淨。隨說法淨。則智慧淨。隨智慧淨。則其心淨。隨其心淨。則一切功德淨。」佛陀說隨祂的方便,則成就眾生,隨成就眾生,眾生成就了,那麼佛土就清淨。佛土清淨了,這個佛土的人說的法就很清淨。而真正的佛土淨,並不是表面外表上的乾淨,而是祂們說的法要很清淨,沒有偏見、沒有污染,是真實的佛法。而且說法清淨,表示祂的智慧淨。

  智慧為甚麼清淨?因為祂的心清淨,是有連帶關係的。所以追根究底,這心能清淨,一切的功德都清淨。所謂一切功德,就是祂所做的一切事情,這一切事情產生的功德都是清淨的,而不是不清淨的功德。

  不清淨的功德我舉例給你們聽,譬如說,如果我們這個佛堂,打的招牌是實修真佛密法,度化有緣的眾生,善門廣開,但是不見得這個功德是清淨的,為甚麼?假如這個道場收了眾生的錢,把這錢拿去用在他們私人的用途上,去揮霍享樂,甚至拿這些錢去做不好的事。表面上雖然是在度眾生,好像做了很多功德,但這些功德是不清淨的。

  有一年,西雅圖雷藏寺的龍王亭重建,師尊講龍王沒有來住這個漂亮的亭,以前簡陋的時候還有龍王住。後來才發覺,原來捐錢蓋這個龍王亭的施主,所拿來的錢是不清淨的財,他是騙人家的錢,表面發心捐一點錢給佛堂蓋這個亭。龍王不要住,祂覺得這會污染祂的品格。

  所以最重要就是心能夠清淨,那麼你做出來的一切就清淨。心清淨,運轉出來的智慧,才會清淨。智慧清淨,說出來的法才不是不淨的。

  所謂說法不淨,是甚麼?因為你本身沒有開悟,你本身說出來的法一知半解,而且你本身裏頭是污穢的,那麼你說的法再漂亮,也是不清淨的,所以這個尺度是很嚴的。你的法不清淨,那些教出來的都是邪行,有偏見的人,就是外道。

  所以這個很重要,度眾生有一點點偏差,就背很多的業障,以為度眾生很簡單,隨便亂講都不用負責任,心口不合一。心清淨就是你成就的基礎,你修行還沒有深入,不夠深入,是浮在表面的一層浮泡,浮泡還是髒的是幻的。你要深到內在,像菩薩這樣子修,最終證得才是清淨的。所以佛陀說:「是故寶積。若菩薩欲得淨土。當淨其心。」菩薩要成就淨土,沒有別的方法,唯一的方法,就是把你的心清淨。你的心淨了,佛土就淨了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