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退轉菩薩 演說十四品要義
<蓮慈金剛上師2000年11月16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一講講經開示>
各位法師、同門師兄姐:大家晚安!
我們今天要開講釋迦牟尼佛的經典─《維摩詰所說經》。這本經很好很棒的,維摩詰居士祂的智慧跟佛差不多一樣。祂證得的是極地菩薩果位,這菩薩果位是近佛,就是跟佛很接近,所以祂的智慧是一等一的大乘智慧。
為甚麼我說,想學東西來學《維摩詰經》就對了?因為一個人最痛苦的事,就是你所學的東西,不知道怎麼應用在你的身上。就好像書架上沾滿了灰塵的書本,那些書本統統是你唸過的。你可以展覽給人家看:「這是我的書房!」人家一看「哇!這麼多書啊!」但是那些書沒有用的,書是書,你是你。書本你唸了,最傷腦筋的就是你不知道怎麼用,在你生活上產生不了作用,不能真正發揮智慧出來,這就是「唸死書」。
《維摩詰所說經》對於學佛的人、唸佛書的人、唸經的人,是有它實教的經驗,是可以讓你去實修的。它不只是理論,它也有實際的例子,種種的智慧應用在你日常的生活當中,所以它是證悟本心的實教經典。尤其是我們修菩薩乘的人,我們有大志向,我們要成大菩薩、成大佛,那你更是需要由祂的智慧當中,知道怎麼樣去任運。
菩薩的果位,依顯教有十地,層次由初地到十地,差別就是菩薩斷除了障礙,越高地斷得越清淨。還有一個,產生出來的清淨智慧,菩薩越能夠很靈活很銳利的去任運方便法門,就是越高地的菩薩。
所以維摩詰居士在這本經裡,所示現的一個特點,就是祂法力無邊,神通廣大。祂的神通跟佛差不多,祂可以跑到眾香國,祂要度這些阿羅漢,祂要取得眾善的信任,祂說:「你們等等,我去去就來。」結果祂一飛,咻!不見了。咻!又回來,手上拿了一缽飯,這飯從哪裡來?飯一到香氣四溢,祂到眾香國去拿香飯回來。祂去的時候,已經跟眾香國的人開示說法了,說完法才回來的。祂告訴祂們釋迦牟尼佛的偉大跟證悟,眾香國的人都非常仰慕釋迦牟尼佛,送祂一缽飯。祂把飯拿回來給所有來拜訪的人,一碗飯可以讓所有的人吃,吃得飽飽的,一碗飯可以吃百人、千人,吃了這碗飯,非同小可,馬上全身輕安、清香。維摩詰居士的法力就是這麼厲害。
為甚麼?因為祂是高地菩薩,祂的法力,神通變化深不可測。所以釋迦牟尼佛非常的推崇祂,祂跟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個時代的人。事實上祂在那個時代是一位長者,祂比釋迦牟尼佛年長幾歲。祂雖然是一位居士,就是跟你們一樣,過世俗的生活。很有錢,家財萬貫,很會做生意,也有妻妾子女,有很多僕從。祂穿的衣服非常的華麗,也戴種種的珠寶、首飾,一看就知道是個大富翁。祂也去很多地方,祂去聲色場所,去歌廳、舞廳,去賭場、跑馬場,祂也去「拉斯維加斯」 ,(笑)那個時候的「拉斯維加斯」,祂甚麼地方都去,但是釋迦牟尼佛還是很喜歡祂,因為祂不平凡,祂是一位大菩薩,而且祂的果位很高,所以祂去到哪裡都不變,祂不會受到污染。
我今天早上在路上走,地上很多落葉,像地毯一樣,當我踩在落葉上,忽然想起師尊講過一句話,祂說:「萬花叢中過,片葉不留身。」維摩詰居士就是這樣,祂到歌林舞榭,都還是清淨如如,不會受到污染,因為祂已經證悟到如如不動的佛性,悟到本心。祂到那些場合是去度眾生的,祂是真正有本事的人,祂才敢到那些地方去,而不會滅頂。
我們不能輕易學祂的,我們會滅頂,去了很可能就有去無回,屍骨無存,很可怕的。沒本事最好就不要試。
但是祂一生就是這樣出、這樣入,祂的名聲驚動整個娑婆世界,祂講的話每個人都Yes、Yes、Yes,沒有人敢講No,因為祂講的道理太對了,辯才無礙很犀利的。連佛陀的得意門生,十大弟子,一個個跟祂講話都被祂擊敗,下次都不敢再跟祂講話,祂們知道去到祂那裡,一定被祂折回來的。
有一天維摩詰居士生病,釋迦牟尼佛想這班弟子,整天就在那裡入定,個個都是阿羅漢。祂知道維摩詰示現生病的因緣,就利用這個機會,讓這些整天呆定的阿羅漢再提昇一級,成就大乘菩薩。
釋迦牟尼佛就說:「你們大家代替我,去慰問維摩詰居士。」因為祂一生病,整城的人都去看祂。連佛陀也驚動,也要派祂的十大弟子,代表佛陀去慰問長老,叫舍利弗,舍利弗說:「不能去,我說不過祂。」叫阿難也不行,叫哪一個也不行,沒人敢去。祂們都告訴佛陀,祂們慘敗的經驗。最後佛陀沒有辦法,就派文殊師利菩薩,文殊師利菩薩是最具智慧的大菩薩。文殊師利菩薩就去拜訪維摩詰居士,在經裡有很精彩的一段。
據說佛陀告訴祂的門人,你們知道維摩詰為甚麼這麼厲害嗎?祂是有來歷的,祂是東方妙喜國來的菩薩。東方妙喜國是阿閦佛的國土,此佛即不動如來。祂生於印度,示現居士相來度眾生,所以才這麼厲害。而且祂證悟的方便法門,無人出其右,祂的方便法門多得不勝枚舉,非常的靈活。
所以祂可以教導你們,你們要成就菩薩道,就要向祂討教。所以這本《維摩詰經》最前頭就是介紹這佛,佛再來介紹維摩詰居士,維摩詰居士再跟這些弟子眾,有一段因緣的對話,每一位曾經跟祂碰過面的弟子,精彩的對話都寫了出來。
還有文殊師利菩薩去探病,用文殊師利菩薩的口問祂,祂來回答,很多菩薩道的智慧都展露在經典裡。所以這本經是很活潑的,很靈活的一本教學經典。
祂在裡頭介紹經的內容,就含有空性的觀念。含有中觀,就是不二法門,不偏有不偏無,離兩邊,契入中道的中觀思想。祂還有講假觀,祂講這些神通妙用、幻相假觀,所以這本經精彩就在這裡。有最高的空性智慧,有神通示現的假觀,也有不二法門契入中道的中觀,所以經的名字《維摩詰所說經》,又叫作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。
為甚麼叫《維摩詰所說經》?因為雖然這本經裡有三個人說法,一個是釋迦牟尼佛,一個是維摩詰居士,一個是文殊師利菩薩。大佛大菩薩,三個人說法,但是其中最多的部份,就是維摩詰居士所說的,所以祂就把這本經叫作《維摩詰所說經》。
這本經佛陀大力的推薦,祂要弟子們把這本經好好的流傳下去。所以當年這本經從印度傳出來是梵文,很多人去翻譯它,至少有五位翻譯家把梵文翻成漢文,譯成六種譯本。有一個是後漢的嚴佛調,他譯的經名叫作《古維摩詰經》。一個是吳支謙,他譯出來的經名叫《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經》。一個是西晉的竺法護,他譯的經叫作《維摩詰所說法門經》。還有姚秦的鳩摩羅什大師,他譯的經就是我們現在唸的這本《維摩詰所說經》。
鳩摩羅什的那個年代,差不多是在後秦弘始八年,他譯經的地點是在中國長安的逍遙園大寺。那時是奉皇帝的命令來譯這本經,參加譯經的沙門、比丘、據說有一千二百多人,一起來商討,鑽研這本經,就在鳩摩羅什的領導之下,集體把這本經研究出來。所以這本經翻譯是中國譯經史上的一件大事。因為從來沒有動用這麼多人去譯經,可見後人對這本經的重視。
另外一個譯本是唐朝的玄裝大師譯的,經名叫《無垢稱經》。我們剛剛說過,這本經流傳出現的因緣,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為了要眾生了解大乘的思想,而且也要引導眾生迴向大乘去修行,由此法門成佛,悟佛本心,了生死。所以這本經就應機而生,是特別要讓大家成就菩薩道佛乘的,也是為大乘根器的人,而介紹出來的。
這本經分為十四品。
第一品是佛國品,就是介紹成就佛國的各種心。這些佛國都是菩薩在因地菩薩道的時候,逐漸培養這種心。等到祂證果以後,祂的佛國就成立。所以佛國品就是介紹種種的佛菩薩跟佛國,祂示現的功德。
第二品是方便品,就是介紹維摩詰居士所有的功德,講居士藉著病苦,給大眾開示的內容。
第三品是弟子品,就是維摩詰居士示現病苦,釋迦牟尼佛藉機要祂那些修聲聞乘的阿羅漢弟子去探病,但是這些弟子都表示不堪前去,而且每一個人都說出不去的原因。因為這些弟子們一向都是修小乘,祂們非常執著於那些淨相,執著於一定要修清淨,祂們不知道度眾生的方便法,所以釋迦牟尼佛特別要祂們去學。也因為祂們修的是淨相,執著於淨相,所以祂們碰到維摩詰就被祂駁倒了。
第四品是菩薩品,就是世尊叫某一些修菩薩道的人去探病,但是這些菩薩包括彌勒菩薩都表示不能去,祂們說過去被維摩詰折服的過程,連彌勒菩薩都不去。
第五品是文殊師利問疾品,最後總算由文殊師利去探病,大眾就一起跟著文殊師利前去,記載的就是文殊師利跟維摩詰的精彩對話。
第六品是不可思議品,就是維摩詰告訴舍利弗,一個大菩薩的大神通力,並在祂們的面前示現大神通。
第七品是觀眾生品,這品是維摩詰開示修行人,要觀一切眾生一切諸法如夢幻,然後要如何用這些如幻的方便法去度生行道,這品講的是應用法門。
第八品是佛道品,就是維摩詰告訴文殊師利,菩薩行道的道理,這道理很深,怎麼樣做是合乎佛道,怎麼樣做是破除執著,怎麼樣做才會保留佛種出污泥而不染。
第九品是入不二法門品,這品有三十一位菩薩,一個個都訴說不二法門的心得。在這品完全收集菩薩對於不二法門的正見,最後由維摩詰居士總結。維摩詰居士是以無言無說為總結。因為不二法門講的是法的體性,法的體性是不可說的,怎麼說也說不出來的,維摩詰就不說。
第十品是香積佛品,這就是講神通示現。維摩詰給眾人開示,祂到眾香國去拿一碗飯,教導眾生,示現給眾生看,就是這一品。
第十一品是菩薩行品,這品是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,各種眾生做佛事不同的方便法門,不是一成不變的。祂還告訴阿難尊者,一個菩薩要解救眾生的煩惱,就要到各種不同的地方,用各種不同的方法,用自在無礙的方便度生,不能執著。釋迦牟尼佛開解修聲聞乘的阿難,怎麼樣可以任運自在,如何行菩薩道。
第十二品是見阿閦佛品,這是講不可以言說的本心,就是直接講佛本心的。釋迦牟尼佛在這品裡透露給弟子舍利弗,說維摩詰本來是妙喜國的大佛菩薩,現在來到娑婆世界用大神通來開悟眾生,讓娑婆世間的眾生看到當年妙喜國的情形,這就是大菩薩的神通力。
第十三品是法供養品,這是釋迦牟尼佛開示給佛弟子,關於過去藥王如來所講的法供養的真正意義,也就是法佈施的殊勝。
第十四品是囑累品,這品是釋迦牟尼佛咐囑彌勒菩薩、諸大菩薩,將來要守護這本維摩詰經,還要廣佈流通,讓有緣人能夠得到這本經的法力,也能夠了脫生死,離苦得樂。
這就是前後十四品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的大要。
我們剛剛講到大菩薩的境界深不可測,跟佛唯一的差別,就是證悟到的寂靜境界。照經典上講,維摩詰居士常在定中行佛事,這就是祂證悟的境界,菩薩是永遠都在定中,在禪定中做祂行住坐臥的事,這是菩薩的境界。
佛的境界又再高出,佛的境界是法爾常住,就是說祂不是在定中,祂已經是超越禪定的境界,祂是在法性當中,非常自如的,差別就在這個地方。菩薩永遠在定中,祂在禪定中能夠作任何事,度生的事情祂可以做。眾生就沒有禪定的功力,他也不做利益眾生的事。所以境界不同就差在這裡。
第一章佛國品,開始的時候就講「如是我聞」,這本經是我聽到佛所說的,我是這樣子聽到佛陀當年說的。這是依照佛陀要圓寂的時候,祂吩咐阿難尊者的。阿難問佛,將來佛走了以後,我們如何把你說的話記載留給後人?佛陀就告訴祂,你就講「如是我聞」。為甚麼?因為這表示你是聽到佛講的話,而不是你自己講的,這樣人家才會相信。
用「一時」,這是佛交待的。所以經典一開始,每部經都是講「如是我聞,一時」就是某一個時候,那個時候。甚麼人說的呢?「佛」一定是佛。那個時候,經是由佛講出來的。佛在甚麼地方講?就一定有「處」。經典裡有「時」,有「主」就是佛這位主人。有「處」,有「信」就是我聽到的,可以取信的。處就是毗耶離菴羅樹園,佛陀在那裡傳道。有「眾」,甚麼眾?大比丘眾,多少人?八千人,菩薩三萬二千。這就講人數出來了。
這像不像我們在報導《真佛報》的傳法新聞?你就學佛這樣報導,你看祂有主持人、時間、地點、甚麼人、做甚麼事情。佛已經這樣在教你,你每次唸經都告訴你,你寫新聞就這樣寫,就可以取信於人。六種都有了,信、時、主、地、眾、數,統統有了。這裡講大比丘,所謂大比丘就是聲聞。菩薩,修大乘菩薩的三萬二千人。底下這句「眾所知識。大智本行。皆悉成就。」這就是講這些菩薩的成就,佛法的智慧祂完全知道。祂的智慧,不是小智小慧,而是大智慧。甚麼叫大智慧?就是祂已經修到了能夠把祂的八識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,這八識都已經修到很清淨很清淨了,修到已經轉成佛的四智,叫作大智,是真正的智慧。
而且這些菩薩已經樹立起了佛的威神,已經修的很像佛了,很有威嚴。這個「護法城」,祂們已經樹起了佛的法幢,是佛的大護法。所以祂們正法已經完全能受持了。
祂們不只滿腹的佛法,滿腹的智慧,威儀具足、法力無邊,而且祂還能做獅子吼。甚麼叫作獅子吼?祂要講道理的時候,聲音可以傳遍十方,可以傳的很遠很遠,傳到三千大千世界,好像獅子王一樣的吼聲,一出聲,法界震動。
這些菩薩因為有這麼大的威神力,所以祂們的名聲響遍了十方法界。而且祂們的慈悲在哪裡?「眾人不請,友而安之」人家還沒有呼請幫忙,祂已經去安撫他了,像朋友一樣對他們那麼好,招呼他們,很慈悲的。
「紹隆三寶」,這些菩薩都能夠把佛法僧三寶發揚光大,祂們宣揚佛法誨人不倦,到處去傳法,非常精進的度眾生,所以讓佛法僧非常的興旺。地位都崇高,這叫作紹隆。而且使佛法不斷絕,香火不斷、法緣不斷,這就是祂們的功德。
這些菩薩除了慈悲,能夠傳法,會獅子吼以外,祂還可以降伏魔怨,制諸外道。凶惡的邪魔外道,祂也有辦法鎮壓,完全能克服,這就是菩薩的威神力量,看到魔祂不會畏,祂已經證得無畏,祂還會用祂的方便方法去降伏他。外道來到祂面前,祂也是三兩下就把他掃平,他們就伏地稱臣,所以能夠把祂的國土弄得很清淨。
「永離蓋纏,心常安住無礙解脫」。祂們永遠脫離了這些牽纏、障礙。煩惱障、所知障、業障全部都斷離。祂的心時時都是平平安安,安住於無礙解脫的境界,心就是這樣子脫離了牽纏。
「念定總持」,就是祂的意念永遠是安定的,永遠在定中。不散亂不困擾不迷糊的。總持就是能夠達到最大的禪定成就,好像喇嘛王一樣,沒有一絲一毫的困擾。
講到這個真的是很羨慕,菩薩能夠證到永遠在定中,不得了的。我們眾生時時刻刻都在搖擺當中,很痛苦的。有人跟我說:「上師我的腦袋空空的。」哇!修得好好喔!但是你看菩薩辯才無礙,雖然祂空空的,進入空性,祂們要做甚麼都可以的,要說就說的比人家好,要發威也比人家大,要除魔也除的很乾淨,要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甚麼方便力,祂都無不具足,統統可以,十八般武藝祂都比人強,雖然祂也是空的,所以差別就是在這裡;眾生的空跟菩薩的空是不一樣的,菩薩是演化真空妙有,這就是菩薩的利害,這才叫「菩薩摩訶薩」。
所以祂說「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及方便力,無不具足。」祂甚麼都行,樣樣行樣樣精通,但祂本人會告訴你:「我一無所有。」就像師尊告訴我們的一樣:「我甚麼都沒有,哪有得?沒有得啊!」無所得,祂修到這樣空,才叫作空。
祂甚麼都做得很好,但是祂覺得甚麼都沒做。祂修的那麼好,祂覺得沒有在修,祂有那麼大的智慧,祂說哪有甚麼智慧,祂完全是從心裡認為祂無所得,祂不是假裝的。而不是像現代的人,你稱讚他:「你好好呀!你好聰明呀!」他說:「哪裡!哪裡!哪裡!」可是心裡卻在偷笑。可是菩薩是真的從心裡想祂都沒有的。我們說:「菩薩你好棒!」祂說:「哪有,沒有甚麼。」
「不起法忍」,這不起法忍就是祂的功力、功夫,因為祂得到很多大法,祂也證悟了一切的法,但是祂到最後,好像沒有法在祂的身上,祂認為沒有法,所以是不起法忍。不需要再去找法,不需要執著這些法,因為萬法皆空,可是事實上祂法門很多的。我們講菩薩都是有八萬四千法,祂有法的,但是祂認為祂沒有,他認知法的空性。
「已能隨順轉不退輪」,就是能夠隨順眾生,隨順因緣去轉法輪,這個輪是不會退轉的。你知道會退轉的人轉到那個法輪都滾到臭水溝裡,這叫作退轉輪,轉到後來都去生孩子了。祂本身是不會退道心的,祂很堅固。祂轉轉轉,是把眾生帶出來,拔出污泥的,這就是菩薩的力量。
講到這裡就知道維摩詰居士,祂確實是有菩薩的證悟。我們剛剛講祂到歌舞場所、聲色場所,祂照樣清淨自如,完全不會受到污染。祂現居士相,但祂所行都是梵行。
祂們說維摩詰居士家財萬貫,但是祂都用來佈施,拿去救濟村民,所以才會說祂一生病,整村的人都去看祂,就是因為祂完全在佈施人家、幫助人家,完全在行菩薩行。祂也到處去講道理給人家聽,開解人家,所以結了很多善緣。
祂自己有妻妾、奴僕,但祂也不會整天跟他們黏在一起。古代習俗是這樣,很早家人就把一房、二房、三房、四房送給你,祂接收,但是祂不會沉迷於這些妻眷,祂跟他們不會很親近,祂都修祂的清淨行,所以祂才能夠修的這麼好,祂不著迷於聲色。雖然祂穿的很華麗,但那也只是祂的外相,完全不會污染到祂的內心,所以這就是祂的功夫。因為祂已經不退轉了,所以祂能夠隨順環境,還是保持祂菩薩清淨的果地。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。嗡嘛呢唄咪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