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心無條件 文/蓮慈金剛上師

蓮慈金剛上師

有句俗話叫「心隨境轉」,意思是心情隨著自己的遭遇,一下開心,一下不開心,一下憂鬱,一下躁鬱,每天的心境像波浪一樣起伏,代表一種眾生相。這種眾生相也同樣發生在道場裡,今天還很精進地發心來道場修法,歡喜做義工,明天就不見蹤影,後天再重覆,這即是受心念起伏所影響的例子。
為什麼會有這樣反覆的現象?因為發心不堅固。
為什麼發心不堅固?因為發心有條件。
有過發心修法行善經驗的人不妨回想一下,自己的發心有沒有條件?每次來道場修法,有沒有想到通過這一壇修法得到什麼?比如修財神法頭腦中有沒有閃過能中彩票的想法?固然先設一個動機給自己來修法的理由是沒錯,但,問題是,如果一直用這種心態修法,一旦沒中獎,心中難免會失望,一次、二次……,久而久之,失望越來越大,最後會認為是法不靈,從此退了道心,不再修法。還有的人因為做善事有好報而發心做義工,但是好報一直沒來,反而遭遇不好的事情,這時候菩提心也很容易不見了。所以說,這種建立在有條件基礎上的學佛修法和行善,當沒有達到自己的願望或受到一點挫折時,心中自然會產生起起落落的念想,找很多理由動搖自己的菩提心。故真正發菩提心,是沒有條件的。
佛子學佛的目的,是將成佛設為最高目標,其他的都是附帶的旁枝。佛性與世間的財色名食睡一點關係都沒有,佛性是無得無失,無增無減,與世間的一切無交涉,世間的一切終將消失,唯有光明的佛性永存。如果為滿足世間的欲望而有條件發心,無論是學佛修法發心行善,必將註定因欲望的失落而被考倒。
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,如果一定要得到讚賞才做,有頭銜才願意發心,遇到障礙不如意,就憂鬱不前,這種有選擇有條件的發心,很可能這一生都沒有機會發起真正的菩提心。即使是我們的華光功德會做善事幫助人,也常常會遇到不友善的回報,這時候就要用以德報怨來訓練自己無條件發菩提心。不能因為對方對自己好才幫,對自己不好就不幫,做善事發菩提心不能因人而做,是因對方需要幫助而做。這樣的心態才是無條件發心。而道場正是訓練自己學習三輪體空,學習堅忍、無得無失、無私奉獻的最究竟的勝義菩提心的最好場所,希望大家珍惜善用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