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80講

「觀於寂滅。而不永寂滅。觀於遠離。而身心修善。觀無所歸。而歸趣善法。觀於無生。而以生法荷負一切。」

菩薩不住無為  不盡有為

<蓮慈金剛上師2007年3月10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80講講經開示>

各位法師、善信同門,大家好!

今天繼續講《維摩詰所說經》「菩薩行品第十一」,第124頁的經文談到「不盡有為」、「不住無為」,這一部分講的較深較難懂。

  「觀於寂滅。而不永寂滅。觀於遠離。而身心修善。觀無所歸。而歸趣善法。觀於無生。而以生法荷負一切。觀於無漏。而不斷諸漏。觀無所行。而以行法教化眾生。觀於空無。而不捨大悲。觀正法位。而不隨小乘。觀諸法虛妄。無牢無人。無主無相。本願未滿。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。修如此法。是名菩薩不住無為。又具福德故。不住無為。具智慧故。不盡有為。大慈悲故。不住無為。滿本願故。不盡有為。集法藥故。不住無為。隨授藥故。不盡有為。」

  我們看看我們的師佛,祂是一位得證的佛,得證的大菩薩,因為祂不捨一位眾生,誓願粉身碎骨度眾生,也就是符合這一頁,佛陀講的度眾生的模範。「觀於寂滅。而不永寂滅。」師佛隱居了六年,祂得到了寂滅之樂,祂證悟了真如,證悟了佛性,祂的成就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完全證到了釋迦牟尼佛最高的智慧,也就是宇宙中無始無終的智慧,又叫作「般若總相智」。祂能達到心靈寂靜最高的境界,佛有一個稱號又叫作「善能寂」,就是祂最擅長的就是寂靜。菩薩已經證得了寂滅的境界,但是祂不讓自己永遠進入寂滅的境界,這就是菩薩的願力。

  「觀於遠離。而身心修善。」因為娑婆世間就代表著輪迴,代表著生死境界,生生死死。祂知道要遠離生死,才能脫離輪迴,但是祂的身心還是修善,意思就是祂還是進入生死當中,去行善行,幫助眾生。就像盧師尊因為祂的願力,任何情況之下,祂都是樂於行善,隨時都是在做善事,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加持,是很辛苦的。

  「觀無所歸。而歸趣善法。」菩薩們已經看透一切的緣分,「觀無所歸」英文指Attach,所以祂認為沒有什麼東西,祂需要去依附在上頭,「歸」就是依止,不需要去製造任何特別的因緣。這樣是最清淨解脫的自然的狀態。但是「歸趣善法。」祂反而還是選擇依附某一個東西,這個東西就是善法──慈善之法。善法我們也可以講,像師尊在那裡給大家簽書,一簽一個多鐘頭,為什麼祂要簽書,是不是因為祂是作家嘛!寫了一本書,給作者簽名,這就是祂的榮耀。不是的!這樣就不叫善法了!善法是因為祂寫了這本書,代佛傳法,希望這本書,能夠流傳到很多很多人的手中,讓大家去看。大家看了,說不定就在這本書中,得到開悟、無上正等正覺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忽然就因為這一本書成就。所以祂為了鼓勵眾生、獎勵眾生,願意看這一本書,所以祂給你簽名。這個才叫作大善法。而不是為了祂個人小我的虛榮或成就感,才去給你簽名。祂簽名是因為你看這個書,你會成就;祂簽這個名,鼓勵你去看書,加持你去看書,加持你的成就。

  「觀無所歸」,什麼東西對祂而言,都不需要,名,祂不要;賣書的利,祂不要,但是祂還是趨向眾生的善法。所有的善法,都是為了度眾生有為的方便法。

  「觀於無生。而以生法荷負一切。」祂能看破宇宙間一切的緣分,其實這個緣沒有生起之時,無生,沒有生起這個法。但是祂仍然以緣生之法,來擔當眾生的一切。例如說,師尊帶你們練拳,這是生法,這是因緣,因為眾生想要健康、青春、長壽,所以祂隨順眾生,圓滿眾生一切的願望。雖然祂明白,練功,歸根究底,也不是終究之道。但是祂還是帶大家練拳。其實包括宇宙、六道眾生的生命,其實都是沒有生,也沒有滅,本來就是虛幻的,不用執著於生滅的現象。

  師尊祂常常講,我不喜歡太老,我不喜歡看來老,我喜歡年輕,我喜歡當小孩子。其實祂哪裡會怕老,但是祂講這些話是在開導眾生。眾生要得到佛性,你一定要學習返璞歸真,你不能太造作,不能太世故,不能揹了很多世間的莫名其妙的一切,而想要開悟。要開悟,你的心要像童子一樣,越簡單越好,越純樸越好,越樸實越好,這樣子,因緣到了,你一下子就開悟了。太複雜的人就不能開悟,因為想太多,煩惱,沒有辦法開悟。所以盧師尊是用生法來教你,盧師尊以方便的生法,來荷負眾生,引度眾生,這樣眾生才會明白的。

  「觀於無漏。而不斷諸漏。」菩薩已經證得無漏,煩惱無漏;不會有見惑、思惑、煩惱惑,這些無明全部都沒有了,不會有這些智慧上的漏。「而不斷諸漏」,就是祂還是去接觸這些有漏的事情,有漏的人,有漏的事,有漏的世間的俗情。譬如師尊好像喜歡穿龍袍,表面上好像祂不斷諸漏,事實上祂內在已經漏盡,不會再受到俗情的迷惑。祂只是隨順眾生。為什麼?眾生喜歡看啊!眾生看了喜歡啊!祂是為了滿眾生的欲望啊!所以祂已經無漏了,超出三界的欲望,欲望已經漏盡,但是祂不斷諸漏,示現出來的,好像祂正在修有漏的行為,其實都是為了度眾生。

  「觀無所行。而以行法教化眾生。」事實上,眾生都是佛化現的,本身都是三業清淨的,所以祂知道沒有什麼你需要去清淨的。「無所行」就是你不需要去行任何的清淨行,因為祂本身就是清淨佛。所以「觀無所行」做的就等於沒做。你不做,他也是清淨;你做了,他也是清淨。他的佛性都是不變的,所以他都是「無所行」。但是他還是去行法,像舉行法會啊!宣傳法會啊!像我們師尊就是藉由這些法,去度化眾生。而我們真正地是要得到師尊的寶,佛陀開悟的智慧寶。

  所以佛菩薩都已經不需要做這些了,祂已經全部看破。像師尊已經證入無為,在無為當中,祂是用有為法來度眾生。「觀於空無。而不捨大悲。」一切都是空無的,但是為了大悲心,祂不捨一個眾生,祂陪你「玩」這些「有」的東西;「師尊!我畫得好不好?!」「好!很好!」「師尊!我煮得香不香?」「香!好香!」每一個人都是獻寶。弟子還是可以感覺到師尊的慈悲、不捨,這是佛菩薩度眾生無為的心,因而進入有為的法。

  「觀正法位。而不隨小乘。」「正法位」就是「無生法位」。一切萬法本無所生。但是祂還是去傳這些法。「不隨小乘」就是不像小乘的人,自己清淨就好,自己得證悟就好。菩薩很照顧眾生,很關切眾生。所以這就是菩薩的偉大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去參悟佛菩薩的智慧。每時每刻跟隨佛在一起,會心靈平安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