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度母念誦法儀軌

20170915095455

紅度母念誦法儀軌

◎先祈求根本傳承加持:先觀空,次觀想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住頂放光加持,持「根本傳承上師心咒」七遍,祈求修法圓滿。

◎再作四無量心觀。作驚醒手印(拍掌兩下,再交加彈指)。

一、清淨咒及安土地真言。

二、召請咒。

三、大禮拜法。

四、大供養法。

五、四皈依法。

六、大懺悔法。

七、四無量心法。

八、披甲護身法。

九、發菩提心法。

十、高王觀世音真經。(一遍)及往生咒。(七遍)

十一、持根本傳承上師心咒。

           「嗡。咕嚕。蓮生。悉地。吽。」(百○八遍)

十二、結印及觀想。

        結印:「紅度母」手印。

       雙手先內縛,中指豎立接觸,食指豎立斜斜而立,大拇指並列輕按無名指。(置胸前)

       觀想:先觀空,唸觀空咒。

     「嗡。司巴瓦。速達。沙爾瓦。打爾嘛。司巴瓦。速朵杭。」(三遍)

(一)觀想自己心中有一 「阿」字,變化成紅色的月輪。

(二)月輪中有一種子 「當」字,放光變成紅色的蓮花(烏巴拉花)。

(三)蓮花中心又有一 「當」字放光,行者自己就變成紅度母。

(四)紅度母形象: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紅度母手印)

           一頭二臂,微笑。右手持鉤,放在膝蓋上;左手持蓮花(烏巴拉花)紅色,當胸,花開在耳旁。腳右屈左伸,坐在紅色蓮花座上。有三目。天衣重裙。

           其心有 「些」字(與 「咄唎」相同)。

           眉心有 「嗡」字。

           喉上有 「阿」字。

            心際有 「吽」字。

         召請:虛空中的智慧本尊(紅度母)下降,與行者己身合為一體。(觀想時,手結度母手印)此時,等於是灌頂己身,甘露滿身,一切業障消除清淨,其頂上,有阿彌陀佛住頂上。

十三、持咒。先作「持唸珠觀想」。

      「嗡。打列。都打列。桑打惹尼。些。梭哈。」(百○八遍)(註:每壇持咒108遍,此咒持滿150萬遍才有大力,50萬遍中力,10萬遍小力)

十四、做九節佛風,入三摩地。

(先依紅度母之緣入定,用止觀法入定,後進入空性。)

十五、出定後作法。(註:出定後,如果不作法,就直接誦讚)      

作法觀想:

觀想右手持金剛鉤,以意念觀想金剛鉤向右面三轉、左面三轉。

觀想紅度母前方無雲晴空,虛空中出現一個 「吽」字。

(息法白色吽字,增法黃色吽字,懷法紅色吽字,誅法藍/黑色吽字)

以金剛鉤勾住虛空中 「吽」字的日輪「 」。

(「日輪」就是吽字的頭「 」,一個圈圈的。)

觀想 「吽」字,從底下尾端往上燃掉,漸漸消失,一直燃到吽字的月輪、日輪最上端一點,直到完全消失。

依所行之法,再觀想虛空中出現所願之甘露、蓮花或人事物等等!

以金剛鉤 – 鉤財物是增法

以金剛鉤 – 鉤心儀的對象是懷法

以金剛鉤 – 鉤破怨敵的頭、手足、身是誅法

以金剛鉤 – 鉤自己的業障拋棄是息法。(黑蟲及黑氣)

作法時持咒:

「嗡。打列。都打列。桑打列尼。王都德許。惹那司的。哇香古魯。些。梭哈。」

(或持短咒:「嗡。打都。桑王惹哇。些。梭哈。」)

誦讚:

「敬禮紅色大度母。阿彌陀佛頂上飾。

    法力第一來相應。最終修成菩薩住。」

十六、加持其他心咒。

十七、唸佛。

           「南摩三十六萬億,一十一萬,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。」(三稱)

十八、迴向。

十九、百字明咒。(三遍)

二十、大禮拜。

二十一、圓滿咒。

「嗡。部林。」(三遍)

◎嗡。嗎呢。唄咪。吽。

◎作遣散手印(拍掌兩下,再交加彈指)。

◎修法圓滿。如意吉祥。

備註:

◎註:有關書本、唐卡、法會傳法上的『紅度母法相』之左右腳擺放位置的坐姿態,「(左屈右伸)或者(左屈右伸)」,二者皆可。

◎註:「紅度母念誦法」及作法觀想口訣,摘錄自 蓮生活佛文集第261冊《定中之定》,以及蓮生活佛於2017年9月16日首傳「紅度母不共大法」之開示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1 × one 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