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51講

「色色空為二。色即是空。非色滅空。色性自空。如是受想行識。識空為二。識即是空。非識滅空。識性自空。於其中而通達者。是為入不二法門。」

色即是空  非色滅空

<蓮慈金剛上師2004年10月9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51講講經開示>

各位法師、同門師兄姐,大家晚安!

  今天我們繼續講《維摩詰所說經》,第99頁,這一品講的是行者如何去成就菩薩。行者在成佛的過程中,運用六度萬行來發菩提心,才算是菩薩道,否則,都是凡夫的任我行。所以說,行者發菩提心如果違反了菩薩的六度萬行的原則,以凡夫貪、瞋、癡污染的方法 無論做多久,都是在浪費時間,不能成就菩薩的果位。行者在世間修行,既要符合出世間的成就,又要修世間的行為和德行,這就是「佛道品」非常重要的內容。

  行者在行菩薩道時,心裡常常會很矛盾,做了,怕染上太多的世俗氣;不做,又不能成就菩薩的功德,常常是越做越痛苦。所以,行者依照六度波羅蜜去行菩薩道時,還要在行道的過程中,進一步地超越。在這一品裡講的不二法門,就是在教導和超撥行者,脫離這種世間、出世間的煩惱和矛盾的智慧。

  接下來喜見菩薩開示說:「色色空為二。色即是空。非色滅空。色性自空。如是受想行識。識空為二。識即是空。非識滅空。識性自空。於其中而通達者。是為入不二法門。」這裡講的是如何對治五蘊的煩惱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這五蘊,存在於行者的業識裡,行者只有修到五蘊完全空了的時候,佛性才會顯現出來。所以在《瑤池金母定慧解脫真經》中有「六賊既空。五蘊自明。」意思與《維摩詰經》中佛陀與維摩詰所講的一樣,都是要針對五蘊來修。喜見菩薩就是從五蘊修起而得成就。祂說:剛起修的人,須要把色蘊看成空,修成沒有色蘊。但是繼續修下去以後,還要更圓滿的時候,一定要有更上一層的觀念,來破除「二」的觀念。「二」的觀念不破除,還是在小乘的境界,永遠不能發菩提心。做菩提事業離不開食、衣、住、行、柴、米、油、鹽,這些統統都是世俗的東西。假如行者顧慮被世間的色污染,就不會有人願意去做世間的菩提事業。所以說,行者一定要看開色及空,這二者是一樣的。

  佛教講「色即是空」,意思是色本身就是空,不是小乘行者認為的因為有色,滅掉之後才會空。所以行者不須要故意去抹掉色才能空;修行人去碰這個空的東西,並不會受到污染。色本性是空,這樣的道理成立以後,接下的四種蘊也就很自然會想通。受跟受空是二,事實上,大乘的思想是受即是空,非受滅空,不是受滅了才空,受性自空。接下來行蘊也是如此想,行蘊也是自空,不需要滅了才空,它本身就是空性。識蘊亦是空,非識滅空。色受想行識完全是無性的,以無性為性,當下即空。這樣想的時候,行者就進入了不二法門。二法就是有矛盾對立,不二就是完全圓融。行者只要抓住這個原則,當下即空,心中就不會產生矛盾,你在這個世間,才不會著相,能夠很平安地航行於娑婆世間的大海中,而不會翻船。譬如說,行者要去度眾生,當看到美麗的女子時,你說:我沒有辦法抵擋,這就是不能空。

  行者要能認清,所有一切都是空的道理,出生出來的,也都是因緣生,因緣滅。譬如今天我們做菩提事業,建華光雷藏寺,也是因為要度眾生,是這一個法緣生出來,所以你才有機會在這裡發菩提心。如果沒有這個道場,你去哪裡這麼方便地去發菩提心。因為我們要做法事,所以才需要義工。做的佛事越大,需要的人越多,才會給越多的人做功德積福分的機會。我們要去外面作佛事就是這個道理,因為去外面做,需要很多人來幫忙。像師尊的大法會有幾萬人,義工就需要一千人,還要分顏色,紅、黃、白、綠各隊負責不同的任務,分工合作。如果不是運用不二法門來行佛事,就會產生紅隊與白隊打架,綠隊與黃隊打架的現象。因為每個人的智慧不同、理解不同,道理不通的時候,很容易就會起衝突。所以,維摩詰告訴你,色受想行識全部都是空的,你把這些空掉以後,就能夠隨順因緣,什麼該做,什麼不該做都會明白,不會再有很強的自我意識,就是進入了不二法門。

  接下來,明相菩薩曰:「四種異。空種異為二。四種性即是空種性。如前際後際空。故中際亦空。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。是為入不二法門。」這裡講的四種性,就是四大種性,四大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。通常人會認為地、水、火、風跟空,在性上是有差別的,認為有地、水、火、風與空性,看成是兩回事,這樣子對立的看法就是二分法。所以明相菩薩說,你要把這個四種性、空種性,看成是一樣的。四種性即是空種性,意思是四大就是空性。所以明相菩薩說前後際空,中際亦空,前後際指的是在這之前和之後,中際是指正在進行當中,都是指時間。前際講的是生,生出來的時候,後際講的是滅,中際講的是住。生、住、滅這三段時間,就是生命的三種現象。雖然將這三個現象分成三段,但是依照四大皆空的道理,就會明白生住滅都是空,生命的現象當中一切都是空。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行者就不會著相。明白一切生命、四大,統統都是空,行者就不會再有什麼可以去空的東西,不會故意去空地、空水、空火、空風,也不會對生命的現象有任何的問題,生與滅都是空,行者這樣想的時候,就是進入了不二法門,當下就解脫。

  在這段裡,維摩詰依照娑婆世間眾生的業和習性,一層一層地開示解脫的道理:首先講五蘊,接下來講四大,再講一切皆空,然後講空跟有並存及互相不衝突的道理。譬如講有這個身體,但是要看成空,這個身體只是起因緣受用的作用。師尊蓮生佛開示說:「人生就是酬業。」人來到世間,就是要償還業障,因為前世造了業因,這一世就會受後有,就是生出來承受後際這段時間。所以說,人為什麼出生?簡單說,就是來還債。所以我們叫你修法做功課,就是要你償還自己的業障,藉修法將自己的業障,一點一點地送回到虛空,恢復本來的空性,除此之外,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。有人說,我有約會,沒空修法,這種就是不明白空性的道理。業障不償還,能躲得了一時,躲不了一世,躲得了這一世,躲不了以後的多生多世,還是要一世一世一點一點地償還。不是這一世償還一隻手,就是下一世償還一個腎,一點一點地被割去。所以每一世不是缺鼻少嘴,就是缺腰少腎,都是在還債。所以行者要懂得珍惜佛法,在這一世就把自己的債務化空,四大皆空,行者就進入了佛道中的不二法門。

  「妙意菩薩曰。眼色為二。若知眼性於色。不貪不恚不癡。是名寂滅。」 妙意菩薩修的法門,是六根六塵的方法,就是從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修出來,從人的五蘊的煩惱、四大的煩惱修出成就。妙意菩薩第一句話講的是眼根與色塵,眼色是指眼睛看出去就會著色塵,表面上看眼根與眼色是二,好像有分別,事實上眼性於色,依據前面講的四大皆空的道理,眼根的性與色塵的性,都是無性的,眼根是空,色性也是空。這樣想的時候,眼睛看出去,一切都是空,你就會不貪、不恚、不癡,即是沒有了任何的貪、瞋、癡。這樣的智慧生出來之後,就叫作寂滅,就是師尊講的無事。沒有事的時候是最寂靜,什麼都不生,就會沒有障礙,沒有混亂,天下無事。

  「如是耳聲。鼻香。舌味。身觸。意法為二。」接下來的五根,耳根、鼻根、身根、觸根、意根,統統用不二法門的道理來想,行者就會進入了寂滅相。寂滅相就是佛的境界,佛有一個稱號叫作「善寂」,就是擅於馬上寂靜下來,無論外面發生什麼事,都能馬上寂靜,當下解脫。譬如聽到外面有人罵你,你馬上不當佛了,趕快召兵去對抗,這就不叫善寂。要能夠演練這個法到很純熟,任何時候,馬上能寂靜下來,這才是「善寂」。

  「若知意性於法。不貪不恚不癡。是名寂滅。」意識會產生種種的意念出來,生出種種的法門。譬如現在要做一個法會的宣傳單,用舌根去舔是沒有用的,用鼻子去嗅也是沒有用的,一定要用到意根。用意根去想,然後才能做出來,很多東西都是用心意去做出來的。所以說,心意可以演萬法就是這個道理。現在行者知道「意根與法的性質是空,想是空,做出來的也是空,是因緣假相,這樣想的時候,就不會再有貪、瞋、癡的產生。不會因為自己的名字被濫用而生氣,因為你明白你是空的。譬如師尊早期創建靈仙真佛宗,名氣越來越大的時候,居然被人盜用,如果是瞋念比較重的,一定會控告對方。但是師尊沒有,自己再換一個就算了,這就是師尊示現當下寂滅的教導,「無事」(廣東話),他不會生出貪、瞋、癡,更不會著相,這是師尊的智慧與境界的高超。

  這種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,就是在修行不二法門。譬如追求女孩子追不到的時候,你不會痛不欲生。世間事要想兩全其美,一定要進入不二法門。有人說,學佛與娶老婆,只能選擇一樣。不是這樣的,世間法都是方便法,都是可以圓融的,不是學了佛就不可以娶老婆,或是娶了老婆就不能學佛。能夠用佛法去圓融自己的智慧的時候,你的心就寂滅,你的意念不會有貪、瞋、癡出來,你才能安住其中,不會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這六根中打滾。

  行者能夠認清一切都是空的,凡事逆來順受,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,無事,這就是不二法門,就是真正的解脫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five + 10 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