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20講

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詰菩薩關於菩薩如何通達佛道的對話,概括總結出一切煩惱皆是成佛的種子,只有進入煩惱的大海,才能得到一切如來的智慧。

不斷三寶 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

<蓮慈金剛上師2003年7月31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20講講經開示>

 頂禮根本上師蓮生活佛,頂禮壇城諸尊,各位法師、同門師兄姐,大家晚安!

  今天繼續講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89頁佛道品,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詰菩薩,關於菩薩如何通達佛道的對話,概括總結出一切煩惱皆是成佛的種子,只有進入煩惱的大海,才能得到一切如來的智慧。

  「爾時。大迦葉嘆言。善哉善哉。文殊師利。快說此語。誠如所言。塵勞之儔。為如來種。」說到這裡,佛陀的大弟子大迦葉讚嘆說:真好真妙啊!文殊師利,你說這番話,聽得叫人感覺十分痛快,從來沒有這種法味,正像你所說的,塵勞就是凡夫,塵勞裡勞勞碌碌的眾生,就是如來的種子。這樣看起來,修自我清靜、斷煩惱的小乘行者,為直取涅槃境界,不願意混在世俗凡塵當中,他修成之後,進入小乘涅槃,享受寂滅的快樂。所以說,小乘的人不能成佛,成佛是要度眾生,發大悲心,才叫作佛。

  「我等今者。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乃至五無間罪。猶能發意生於佛法。而今我等永不能發。譬如根敗之士。其於五欲不能復利。」一個罪大惡極的人,被發落到五無間地獄,他受到的苦難是沒有間斷的,分分秒秒在地獄中受苦,而且受苦的時間,是沒有終止的。酷刑沒有間斷,時間沒有間斷,處在地獄的境界沒有間斷,無間罪是不能超撥的,不能再升到超越這個境界,永遠沒有出期。但是,佛陀說,一個人即使犯了五無間這麼重的罪業,有一天他也能夠發起成佛的菩提心,發意就是發菩提心。可是修小乘的人,永遠也不能發菩提心,這樣比較起來,小乘的人比五無間的大罪人還不如。因為他們永遠沒有發起菩提心的機會,斷了菩提心的根,成佛的根已經壞掉。他們五欲的根已經斷掉,即使有五欲種種的願望,也是不能很銳利地去運用一樣。

  「如是聲聞諸結斷者。於佛法中無所復益。永不志願。」祂說如此一來,凡是斷了煩惱結的聲聞乘的行者,在佛的境界當中,佛法對他們來說,已經不能發生任何好處、任何功用。對這些佛根已經斷滅的人,永遠也不能產生出來要成佛的願力。所以說大迦葉尊者本身是一個阿羅漢,聽到文殊師利修佛道的犀利的法語,也是自行慚愧,這是智慧不同,修行觀念不同,修出來的境界也就不同的原因。

  「是故文殊師利。凡夫於佛法有反復。而聲聞無也。」就是說,世俗凡夫,在佛法的道路上會反反覆覆,有時候向著佛,有時候又向著相反方向。因為凡夫無名障礙煩惱很重,所以在成佛的路上,會反反覆覆。雖然凡夫平時沉迷於非法邪道,但是一旦發心的時候,他又能回到本性,由不好的習性,轉成超凡入聖的聖道。而聲聞乘的人沒有凡夫的習性,所以沒有反覆的這種性格。

  「所以者何。凡夫聞佛法。能起無上道心。不斷三寶。」為什麼呢?眾生對佛道的理解,在小乘與大乘之間有很大的差別,因為世間的凡夫即使做惡多端,過著昏昏沉沉的生活,但是一旦他聽到了佛法的時候,總有一次能發起無上道心,能夠發起成佛成道的菩提心,因為凡夫不把三寶的根斷掉,所以才能夠聞法向道。

  「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。力無畏等。永不能發無上道意。」但是聲聞乘的人,即使一生都在聽聞佛法,無論是聽聞佛的不共大法,還是佛的終身成就的大法,都不能發起他的無上佛道的意思。佛的最大成就交給他,給他衣缽,任何最好的東西給他,他都沒有辦法去承受。聽如無聞,因為他的菩提根已經斷掉,所以這是一件很悲慘的事情。

  師尊最新一本書裡,有一篇文章中講祂到各個地方去神遊,因為師尊在閉關期間,斷了肉身與眾生接觸的因緣,自然而然祂的靈魂越來越向出世的境界去。師尊有一次到了一個境界,看到很多黑色的沒有光的人,像死屍一樣一動不動,一排排躺在那裡,師尊看到這些黑暗的眾生,產生慈悲心放光加持他們,但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,任憑師尊如何的神力救撥,這些人還是一動不動。原來是這些人雖然業報已盡,但是與佛無緣,沒有辦法讓他們再提昇到西方極樂世界。他們不能承受如來的任何度化,等於是已經根敗的人。這一點與小乘的人很相近,小乘的人進入這種淨業的境界中,以後再也不會出來,進入了完全絕滅的境界,再教他如何做,所有最大的本事給他,他都沒有辦法解脫。

  「爾時會中有菩薩。名普現色身。問維摩詰言。」這個時候,在會中有一個菩薩名叫普現色身,問維摩詰居士:「居士父母妻子。親戚眷屬。吏民知識。悉為是誰。奴婢僮僕。象馬車乘。皆何所在。」前面維摩詰居士對阿羅漢談論大乘的成佛道的道理,因為大乘的菩薩有成佛的大誓願,小乘行者則沒有成佛的誓願,所以將來二者的成就完全在不同的階層。下面的開示是進入菩薩的境界,談論菩薩是如何行住坐臥的。因為維摩詰為在家居士,所以有父母、妻子、親戚、眷屬、親朋好友,還有奴僕、家人,有種種的財力、馬車等等,應有盡有,在家的人有的和沒有的,祂都有。所以普現色身菩薩針對維摩詰居士的境界問:你的父母、妻子、周圍的親戚家人、朋友,他們是怎麼一回事呢?我們知道菩薩是入世的,一定是過入世的生活,與俗人所做的事情沒有兩樣,穿衣、吃飯、牟利營生、種種娛樂享受五欲的生活。五欲明明是凡人的生活,行者如何從這種世俗的生活中去超脫?如何從五欲的煩惱當中成就如來種智?意思是把這個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裡頭,如何去解釋呢?

  在接下來的這一段,維摩詰居士以祂本身的修為與祂的境界,回答普現色身菩薩,教導世間娑婆眾生,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,應該用什麼智慧,如何去轉化,如何去超越,如何在世俗當中免於陷入輪迴的境地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