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16講

修行的人,常常是越修越發覺實在是愚笨,越修越覺得這三毒堅固,沒有辦法去除執著,所以覺得成佛沒有希望。這裡講,這些正是成佛的基本,沒有這無明三毒、一切的執著,還成不了佛。

無明有愛為種  貪瞋癡為種

<蓮慈金剛上師2003年7月3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16講講經開示>

各位法師,各位同門師兄姐,大家晚安。

  今天我們談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87頁倒數第二行。「何等為如來種。文殊師利言。有身為種。無明有愛為種。貪恚癡為種。」維摩詰居士問文殊師利菩薩,如何上求佛果,下化眾生而成就佛道。「何等為如來種。」就是如來的成就是由什麼修出來的。種子,就是它的根源。「文殊師利言。有身為種。」文殊師利講,這成就如來的種子是由眾生來的,眾生這個身子,才能夠在未來成就如來。

  所以說,如來是由很平凡的有軀殼的眾生去成就,並不需要特別的才能。只要有身體、形像的普通眾生,就能變成如來。

  「無明有愛為種。」你要成就如來果,也要有無明,有貪愛作為種子。這是一種很奇特的說法。因為我們前頭已經講過了,成就佛道要拋除你的身相。但是祂這裡講,你有這個相的時候,你去修,就能夠成如來。相是成就的一個種子。

  我們前頭講,煩惱啊!無明啊!貪愛啊!都是不好的。你要作為一個如來,一定要沒有這些東西。這裡講,你需要這些東西來讓你去成就。文殊師利菩薩這樣一講,不管你是在哪一個境界都是有希望的。因為在下界的眾生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障礙特別的重,說起來是沒有什麼希望。但是文殊師利菩薩講,不怕的,你有無明,很好,你可以來學佛,可以成就。你貪愛太重,沒有關係,就是有這個世俗的貪愛,你能夠得到成就。還有,貪、恚、癡,這三毒是要不得的,是我們一直要去除的,但是這正是你成佛的種子。

  想到這個,我們覺得沒有那麼絕望。因為修行的人,常常是越修越發覺實在是愚笨;越修越覺得這三毒堅固;還有,沒有辦法去除執著,所以覺得成佛沒有希望。這裡講,這些正是成佛的基本。成佛要從這個成起,沒有這無明三毒、一切的執著,還成不了佛。

  我們研究一下「有愛」。佛學把「有愛」分成四種,這四種有愛,會產生眾生的「見思惑」、「見地」、「見惑」還有「思惑」。「見思惑」是不能開悟的迷惑。「見地」就是有執著的,見什麼就住什麼,不能脫離。見什麼,著什麼,這就產生「見惑」。「欲愛住地」,是欲望所產生的一種貪愛。住地,就是執著。「欲愛住地」的思惑是在欲界,欲界的眾生有這種欲望。有欲、有愛的欲望,在思想上產生了,就沒有辦法開脫。

  你說,不要產生這麼多欲望。講是沒用的,因為它是一個境界,在這個境界中,什麼事情都是繞著欲望在做的。如果沒有欲望,就不是在這個境界的。你說,不要有欲望,你叫他如何去修呢?什麼欲望也沒有,他不知道要從哪裡修起,修什麼?你說來成佛,他連成佛的欲望都沒有,你叫他去做什麼?

  所以說,一定要有欲、有愛,由這裡開始萌芽、轉變。從單方面很狹小的、很強烈的愛,慢慢地教導,變成另外一種很開闊的愛。

  還有一種愛就是「色愛」,這是色界的思惑。色界天已經沒有很濃烈的肉體的欲愛,它已經變成比較微妙的對於妙色的喜愛。一入了這個境界他不願意離開了,就住在這裡。這是一種色界天的思想上的迷惑。

  再來就是「有愛住地」,這是無色界。無色界還是有愛,還是有思想上的迷惑,他就迷在這種沒有顏色的境界當中,不願意出來看任何顏色,或者是有任何的接觸。這種惑是一種執著。

  所以,無明呢,就是無明住地。有愛就是種種的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的,對於愛的執著,各人愛各人的。

  我們看同伴,看得很清楚,他是什麼東西在執著,現在陷入了什麼,但是看不清楚自己。所謂旁觀者清,當局者迷。每一個人都有錯誤的行為跟思想,只要還有無明,還有這種愛,還在迷惑當中。沒有開悟就是這樣。

  底下講,「貪恚癡為種。」師尊確實是一個徹底開悟的人。眾生看到不好的都會很厭惡,尤其是認為自己道德標準很高,戒律守得很好,修得很不錯的,很容易去歧視其他的人。但,師尊很慈悲,祂說犯戒的人,應該要原諒他。這是一般眾生做不到的。

  眾生不容易原諒他人,是一種見惑,也是思惑。只有聖人能夠原諒每一個人所犯的錯誤,不管這個錯誤是多麼的離譜,甚至是犯了無間罪、忤逆罪,祂們卻可以把這個念頭轉得通,不會有迷惑。眾生迷惑越重,越見不得一些跟自己看法意見不同的現象,這就是執著。

  聖人是由凡夫最離譜的迷惑到最輕微的迷惑,慢慢修出來的。祂看到什麼,見到什麼,聽到什麼,祂的思想中絕對不會有絲毫的障礙。大菩薩的思想是,你這個罪大惡極的品性,這種不好的無明虛妄的三毒、五毒、顛倒忘想,這些就表示你是如來的種子,將來能夠成就。這是一種很了不得的智慧。如果沒有祂們跟我們講這些,我們沒有辦法超脫。我們永遠都是在見惑、思惑當中,因為我們看什麼都不順眼,聽什麼就討厭,不能相容的。今天即使是一個聖人在你面前,我相信眾生也是討厭的要死。覺得祂很奇怪,不能接受。因為每一個眾生充滿了迷惑,所以你這個如來才有的教。如果他沒有迷惑,道理都不用講了,沒什麼好成的了。就是有迷惑,才需要如來去發慈悲心,去超拔。

  我們修行的人自己能夠鼓勵自己,同時也能改變自己,對他人要有耐性,有包容力。還有就是要有長遠心,給自己時間,也給他人時間。我們自己要提醒自己,這個長遠心是很重要的。今天無論對著什麼樣的眾生,我們都希望他這個種子能萌芽,不管哪一類的眾生,也要把他的佛性啟發出來。對自己沒有耐性,是求好心切;對他人沒有耐性,是愛心不夠。

  說來說去,眾生所產生的痛苦跟煩惱都是自己的錯,都是自己本身的障礙。沒有開悟才會痛苦跟煩惱,有開悟的人痛苦跟煩惱不會這麼嚴重,因為真正開悟的人,他懂得「無明有愛為種,貪瞋癡為種。」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