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14講

菩薩在度生行道的時候,對於不同的根器,不同的環境,有種種的因緣示教,祂都能夠融入其中,轉祂清淨的度生法輪,不會受到污染。

菩薩示現邪濟  以正法度生

<蓮慈金剛上師2003年6月19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第114講講經開示>

今天我們繼續談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的「佛道品第八」,第87頁第五行。

  菩薩在度生行道的時候,對於不同的根器,不同的環境,有種種的因緣示教,祂都能夠融入其中,轉祂清淨的度生法輪,不會受到污染。這裡談到:「現於訥鈍。而成就辯才。總持無失。」祂示現出來外表訥鈍,訥鈍就是遲鈍,說話不靈光,甚至讓人家覺得祂有點結巴或者是有一點笨拙,不擅於言詞。一般人在社會上要出人頭地,他要口齒非常伶俐,說起一番話來是語驚四座,或者是滔滔如流水。但是菩薩示現出來的跟聰明人恰恰相反,看起來是很笨拙,要講話也要想很久才只講一、兩句,完全顯現不出祂的內涵。事實上,祂度眾生的時候,看場合、看因緣、看時機,祂一講起話來,人家就沒有辦法辯倒,當場就嘆服,祂有真正的辯才成就。菩薩的辯才成就不是在於講的話有多長,說話的聲音多美妙,而是在於能一針見血,切入正題,一下子就讓對方豁然開悟。如果人家聽得似有理又好像無理,甚至聽了更加迷惑,就不叫作辯才的成就,是外道的邪說。

  底下講「總持無失」,就是陀羅尼、法的總持,因為菩薩本身從淺到最高深的佛的智慧,已經完全了然於心,完全頓悟,所以能把這個法,總持在祂的身上。祂本身就是法,就是經典,是與佛的智慧合一。「無失」就是不會有疏漏,一絲一毫都不偏差的。因為菩薩不離開佛的正知、正見、正道,本身已經行於道,入於道,法已經跟祂合一了!有的眾生是世智辯聰,是有狡辯的小聰明,並不是佛所講的辯才無礙,只是眾生口才好!世智辯聰完全不是正道,是邪見、邪知,是自誤誤他,沒有用的!菩薩講話是一字千金,只要一句話就能讓人家開悟。

  像密勒日巴祖師,每次有人爭辯很多道理的時候,祂最後總是悠哉悠哉!送對方一首小小的詩歌,便語驚四座,令全場嘆服!而來辯經的人,每次都是臉紅紅地離開。這就是厲害的辯才,因為祂「總持無失」,祂的佛理智慧越來越高深,已經滾瓜爛熟,瞭如指掌,怎麼樣祂都有辦法把持,不會遺漏。

  師尊口才非常好,但是平常也不大愛講話,不跟人家隨便聊天,看起來有一點木訥木訥的,祂不會漏失的!成就者隨便講一句什麼話,根本不造業的。因為祂講的話,不管是好聽的還是不好聽的,就是要啟發你的智慧,總之,祂不管講什麼話都對弟子很受用的!

  一個師父智慧很高的時候,祂是絕對不呆板的,祂已經總持無失,什麼樣子都可以現出來,什麼樣的話都能講出來,但是講的人都若無其事!做人要有幽默感,不能呆板,不能執著!祂就是在訓練你放掉我執,還有種種的偏見。因為我們講的話常常是有偏見的,統統是有漏的世間語。世間語是你在某一個場合撿回來,放在你的頭腦裡的垃圾。

  師尊不只在私底下什麼話都可以講給你聽,在幾萬人的大場面祂也是照講不誤,我們有時候都替師尊有一點擔心。其實開悟者做的事情,你根本就不用替祂擔心,祂自有祂的度眾方法。有時候我們的智慧真的是沒有辦法領略,祂好像超時代的,我們是落伍的了。所以只要你認定這個師父是得道的人,祂做什麼、講什麼,都有祂的道理,有祂的智慧。你現在不明白就放在心裡頭,到你成長以後,有一天就會比較明白。所以你不能批判祂,不能以你的標準做事情,你就認為祂不好,修得不對,這是你的膚淺。

  為什麼得道的師父要以你的標準行事呢?你只是凡夫,你怎麼可以叫你的上師做你凡夫做的事情。祂是超然的,你應該隨順祂,以祂的教化為依止。所以,跟善知識在一起是有挑戰性的,祂一直都在挑戰你小小的智慧;這就是「成就辯才。總持無失」啊!

  「示入邪濟。而以正濟度諸眾生。」是說祂看起來入於邪道,好像是外道邪門,「濟」就是濟度,度眾生,事實上祂內在是用正的佛法去度眾生。眾生如果沒有疑念就不叫眾生,但是如何判斷一個人是正的還是邪的,你就要慢慢看,不能太快下定論。你心急的話,就是一竿子打落一船人。而菩薩有些是這樣的,祂現出來也是邪邪的,因為祂入世深,要度各種眾生,祂一定要現流氓相、江湖相或者是黑社會相,反正要現各種相!但祂「總持不失」,法在心中,已經跟法如如合一,怎麼做都不會偏離佛法的,即使表面看起來好像不是佛教徒的做法!但是一看成績就知道,這是菩薩,不是外道,不是惡魔。因為祂能把外道的眾生轉為正道,這就表示祂的功夫不得了!

  智慧不夠,觀察力不夠的人,是絕對沒有辦法判別一個聖人跟凡夫的區別,因為看起來都一樣!你真的要度眾生,有一天你認為既然菩薩什麼都可以,那我也可以邪邪的囉!邪到最後你沒有辦法轉正的時候,讓每一個人都統統掉進去,你就有罪啊!為什麼?因為你沒有辦法把他們提昇出來,連你自己都愈邪愈歪,歪到最底下去,一一黑暗!滅頂!這就是能耐不同。菩薩可以的,但凡夫不行。因為你還沒有得到法的總持,找不到把持的地方,本身定力不夠、慧力不足,所以,沒有辦法轉奇奇怪怪的各種法輪!這個時候你只能現一個相,守戒的相。以戒自持,自己把持;以戒度眾生。當你還不能總持這些法門的時候,以戒行來教導眾生,就完全沒有錯。所以說,戒、定、慧就是學佛的基礎的「三法印」。

  譬如我們這個金母功一出來,大家都很焦急,很焦急!怕我誤導眾生,其實只要我們自己心裡明白,知道你的準則,要導眾生於善道,利益眾生,最後轉入學佛的道路,當然就是最好,這就是我們的理想。但是能夠轉多少人,我們也不去想那麼多。佛菩薩跟師尊都講了:「什麼事情盡力而為,你盡力做了,能夠做到多少就是多少。」我們不能說每一個來學金母功的人,都掐著他的脖子說:「你一定要到二樓去學佛唸經,你不唸經就不可以!」不能這樣!這叫作非道,非佛道!但是我們心裡要知道,他沒有學佛,也知道有瑤池金母,這是一個「種」;他也知道給金母灌了一個頂,這也是一個「種」;他也知道持金母的心咒。這不是很好嗎?你還要要求這麼多!

  然後他也知道這個金母功的運動對他的身體、心靈,都能夠增加平安,這就是很好的事情。如果他佛緣慢慢再更深的時候,他就願意接近你,因為我們是以這個共事、友愛、利他的行為,來接近他。所以,我們是用四攝法,對喜歡運動的人以運動的法門來親近他,讓他樂意親近我們。能夠利益他們,完全合乎大乘菩薩度眾的慈悲精神,他們來學金母功,我們沒有收他錢,還要提供場地、精力、時間,整班出家人在那裡服侍這些眾生,我們完全是利他的,而且你要知道佛法不離世間法呢!不只是在佛堂裡頭才能啟發人家的佛性,在任何時間你都能夠啟發人家的佛性,就是在救度眾生啊!這就是說,眼界跟智慧的不同,他們的包容力就不同。但是一個菩薩,一定要演化各種法門,才能接濟不同層次的眾生,上至國王、貴族,中至士、農、工、商,下至乞丐、強盜、壞蛋,你都要幫助他。這個只有菩薩才能做到的,這有很大的學問啊!嗡嘛呢唄咪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twelve − ten =